足癬到底是怎麼得的?看完這3點,再也不敢大意了,早預防早受益!
作者:?? 李厚敏(北京大學人民醫院)
足癬的致病菌——皮膚癬菌的致病性並不強,一般只侵犯體表皮膚的角質層,可以適應並感染不同的宿主。
在大多數免疫力正常的宿主,皮膚癬菌感染後癥狀輕微,基本可以做到與人共生,互不影響。
那麼,足癬到底是怎麼得的呢?接觸皮膚癬菌是感染的第一步,我們來看看從接觸皮膚癬菌到患上足癬,需要經歷一個怎樣的過程。
第一階段:接觸及黏附
皮膚癬菌有兩種存在形態:菌絲和孢子。菌絲斷裂就形成了關節孢子,這表示皮膚癬菌繁殖活躍,此時有較強的傳染性。
當皮膚癬菌從環境、動物或人傳染、接觸到易感者的足部皮膚以後,就打響了它與人體免疫屏障的真正戰爭。
角質層位於我們皮膚的最外層,由緻密的角化組織構成,是表皮的重要屏障。
當皮膚癬菌黏附在角質層後,怎樣破壞入侵是一個決定致病菌能否生存下來、繁殖致病的重要問題。
第二階段:入侵與生存
與其它真菌不同,皮膚癬菌可產生角蛋白酶,它的作用正是分解角蛋白、侵入角化組織。
同時,皮膚癬菌還利用其細胞壁中的成分,抑制人體的免疫反應,降低其在侵犯人體之前被清除的可能性。
此外,接種菌量的大小、足部皮膚屏障的完整性、宿主免疫力的強弱、足部皮膚的微環境(溫度、濕度等)是否適合真菌生長等因素,都在發病過程中起著舉足輕重的作用。
皮膚屏障破壞(皮膚破口)、皮膚浸漬(角質層潮濕、細微裂口)有利於皮膚癬菌入侵。
第三階段:增殖與致病
個體對某種疾病的易感性可能與遺傳因素和免疫力強弱相關。
當患者同時患有其它免疫受損疾病、或因其它疾病需要服用導致免疫受損的藥物時,如糖尿病患者、腫瘤化療患者、器官移植後患者、結締組織病需要服用糖皮質激素或免疫抑製劑的患者,就會導致免疫系統無法迅速、有效地清除致病菌,使之有機會生存繁衍,並導致足癬。
此外,也有人因攜帶疾病易感基因,容易發生皮膚癬菌的感染,這意味著同樣接觸致病菌,某些人更容易罹患足癬。
這方面的一個例證就是臨床上的一種有趣現象——「兩足一手」,指患者存在雙側足部及一側手部的真菌感染。
醫學研究已經證實,在這樣的患者中,手足皮疹多由同一株菌感染所致,患者經常搔抓、摳腳,導致皮膚癬菌由足到手的傳染途徑,但這種情況並不常見於所有的足癬患者。
目前已經發現,某些基因的缺陷會導致真菌感染的易感性,如 CARD9 基因的突變會導致人體對念珠菌、暗色真菌及皮膚癬菌易感。
總之,在接觸皮膚癬菌之後,這場致病菌和人體免疫之間的戰爭最終存在兩種結局:
一是皮膚癬菌逃脫了免疫系統的圍剿,最終在角質層生存、繁殖,導致「腳氣」;
二是在免疫系統的努力之下,病菌被成功清除,雙足依然健康。
北京大學人民醫院王芳醫生參與本文撰寫
*本文內容為健康知識科普,不能作為具體的診療建議使用,亦不能替代執業醫師面診,僅供參考。
*本文版權歸騰訊醫典所有,未經授權禁止媒體轉載,違規轉載將依法追究法律責任。歡迎個人轉發至朋友圈。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的精彩文章:2018年1月22日 — 香港腳又稱為足癬,是不分男女許多人長期困擾的問題。香港腳的成因聽起來並不複雜,其實就是足部的黴菌感染,但黴菌是種非常頑強的生物,所以要完全 ...
2019年8月1日 — 足癬俗稱香港腳,為一發生於足部的表淺黴菌感染,常在高溫潮溼的夏天惡化。足癬在早期多於趾縫間出現濕爛、皮裂或水泡等症狀,若合併細菌感染則可能長 ...
2018年1月28日 — 雖然都是黴菌感染,但每個人的香港腳可能都長得不太一樣。臨床上常見的症狀有腳趾間發紅、脫皮、發癢、疼痛的小水泡、在腳跟和足部兩側異常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