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萬警惕!廣西今年已有上百人因吃野生蘑菇中毒

近期天氣炎熱雨水豐富,
山間地頭長出很多野生蘑菇,
與去年同期相比,
廣西民眾誤食有毒蘑菇的中毒事件增加3倍,
發病人數增加4倍。

昨日,自治區疾控中心專家提醒,為預防野生毒蘑菇中毒事故的發生,請廣大群眾及餐飲單位不要自行採摘、食用、制售野生蘑菇等菌類。
今年以來,自治區疾控中心食源性疾病監測顯示,廣西報告野生蘑菇中毒事件28起,發病人數135人,死亡3人。與去年同期相比,事件數增加了3倍,發病人數增加了4倍。發生地區除北海、防城港外,其餘12個市均有病例報告。發生較多的地區如桂林、河池、梧州、賀州等,均為植被比較豐富的山區。目前中毒原因主要為自采蘑菇,偶有路邊購買蘑菇引起中毒。其中,有1起是因食用路邊攤購買的蘑菇中毒。
自治區疾控中心食品安全風險監測與評價所所長蔣玉艷介紹,食用蘑菇中毒具有明顯的季節性,主要發生在夏秋季節,廣西從3月開始,5—6月是中毒高峰,持續到9月左右。發生主要場所是家庭,中毒原因是誤食有毒蘑菇。今年,廣西天氣高溫多雨,這給野生蘑菇生長帶來有利條件,尤其是在一些植被茂密的林間野生蘑菇生長旺盛。而老百姓喜歡在農歇時進山採摘蘑菇,但對毒蘑菇的鑒別能力有限。
「目前,我國野生蘑菇資源非常豐富,已知蘑菇種類在4000種以上,其中目前已知的毒蘑菇400多種。」蔣玉艷說,毒蘑菇的鑒別非常困難,大眾普遍缺乏毒蘑菇識別的基本知識和鑒別能力。而民間流傳的許多鑒別方法實際上並不科學,如色彩鮮艷的蘑菇有毒、色彩不鮮艷的蘑菇無毒,與銀器、大蒜、生薑等同煮變黑的蘑菇有毒,或生蟲的蘑菇無毒等,這些都是沒有科學依據的。
專家提醒市民,避免誤食有毒蘑菇的方法就是不採不食、不買不賣野生蘑菇,不認識的蘑菇不要吃,吃蘑菇時不要飲酒,且最好不要吃雜菌。頭上戴帽(菌蓋)、腰間系裙(菌環)、腳上穿鞋(菌托)的這類特徵的蘑菇多有毒,盡量不吃。
■特別提醒
●蘑菇中毒主要臨床表現
1.胃腸炎型:多在進食後10分鐘至2小時發病,胃腸道癥狀,預後良好。
2.神經精神型:多在進食後10分鐘至6小時發病,精神癥狀、幻覺等,預後良好。
3.肝腎損害型:多在進食後數小時至30小時發病,有假愈期,死亡率高。
4.光敏性皮炎型:多在進食後24至48小時發病,皮膚紅腫或皰疹,日光照射後癥狀加重,預後良好。
5.橫紋肌溶解型:多在進食後15分鐘至2小時發病,早期胃腸道癥狀,6至12小時出現醬油色尿、肌肉酸痛、肢體無力等橫紋肌溶解癥狀。可導致急性腎衰死亡。
●誤食有毒蘑菇如何處置
一旦誤食有毒蘑菇,可立即採取催吐的方式,如中毒者神志清醒的情況下,可用手指摳咽部或用器具壓迫舌根部引起嘔吐,可反覆多次,盡量把胃內容物嘔吐出來,以減少毒素吸收。同時,中毒後立刻到正規醫院救治,最好能攜帶剩餘蘑菇樣品,以便鑒定種類,確定治療措施。

貪吃野生菌 必須做到「八不」
(一)不吃不認識的菌。
(二)不吃鵝膏菌。
(三)不吃受傷後易變紅而不再變黑的菌。
(四)不吃過小的菌。
(五)不給小孩、老人吃。
(六)不吃太多量、太多種。雜菌不易識別,如果同時誤食幾種毒菌,對身體的危害程度會更大,醫療救治也更困難。
(七)不同時喝酒。誤食有毒野生蘑菇同時喝酒會加快毒素的擴散和吸收。
(八)不急火快炒。急火快炒更不利於毒蘑菇中毒素的降解,使得蘑菇毒素殘留更多,中毒的可能性更大。建議煮食前對蘑菇進行拍照,萬一中毒後方便醫生快速診治。

近期誤食後中毒事件較多的蘑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