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都有些蘇格拉底式的氣質
在古代雅典城裡,有一座德爾斐神廟,供奉著雅典的主神阿波羅。相傳那裡的神諭非常靈驗,當時的雅典人一遇到重大的或疑難的問題,便到廟裡求讖。有一回,蘇格拉底的一個朋友求了一個讖:「神呵,有沒有比蘇格拉底更智慧的人?」得到的答覆是:「沒有。」
-01-
誰是最智慧的人
蘇格拉底聽說了,感到非常奇怪。他一向認為,世界這麼大,人生如此短暫,自己知道的東西實在少得可憐。既然如此,神為什麼說他是最智慧的人呢?可是,神讖是不容懷疑的。為了弄清楚神讖的真意,他訪問了雅典城裡以智慧著稱的人,包括著名的政治家、學者、詩人和工藝大師。
結果他發現,所有這些人都只是具備某一方面的知識和才能,卻一個個都自以為無所不知。他終於明白了,神讖的意思是說:真正的智慧不在於有多少學問、才華和技藝,而在於懂得「面對無限的世界,這一切都算不了什麼,我們實際上是一無所知的」。他懂得這一點,而那些聰明人卻不懂,所以神讖說他是最智慧的人。
-02-
智慧和童心
說起來你們也許不信,一般來說,孩子往往比大人更智慧。真的,孩子都有些蘇格拉底式的氣質呢,他們感覺到自己處在一個新鮮的未知的世界之中,因而對一切都充滿著好奇,從來不將不知強扭為知。
可惜的是,孩提時期的這種天然的慧心是很容易喪失的。待到長大了,有了一技之長,掌握了某一方面的知識,人就容易被成見所囿並且自以為是,彷彿世界上再也沒有什麼新鮮事了。實際上,許多大人只是麻木得不再能夠憧憬世界的無限和發現世界的新奇而已。
有時候,我們把從整體上洞察和把握事物真相的直覺看作智慧的一種表現。在這方面,孩子同樣比大人有優勢。安徒生的《皇帝的新衣》這個故事中,當其他人都在使勁地讚美皇帝的這件新衣多麼美麗時,只有一個孩子喊了起來:「可是他什麼也沒有穿呀!」孩子的優勢在於沒有虛榮心的顧忌,也不盲從別人的意見,一眼就看到了真相。
兒童的可貴在於單純,因為單純而不以無知為恥,因為單純而又無所顧忌,這兩點正是智慧的重要特徵。相反,偏見和利慾是智慧的大敵。偏見使人滿足於一知半解,在自滿自足中過日子,看不到自己的無知。利慾使人顧慮重重,盲目跟從社會上流行的意見,看不到事物的真相。這正是許多大人的可悲之處。
不過,一個人如果能保有一顆童心,同時善於思考,就能避免這種可悲的結局,在成長過程中把單純的慧心轉變為一種成熟的智慧。由此可見,智慧與童心有著密切的聯繫,它實際上是一種達於成熟因而不會輕易失去的童心。
《聖經》里說:「你們如果不迴轉,變成小孩子的樣子,就一定不得進天國。」帕斯卡說:「智慧把我們帶回到童年。」孟子也說:「大人者,不失其赤子之心者也。」說的都是這個意思。所以,我衷心祝願你們在逐漸成熟的同時不要失去童心,從而能夠以智慧的方式度過變幻莫測的人生。
日常生活中,我們常被孩子們的問題問得啞口無言,在於我們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比如世界究竟是什麼?先有雞還是先有蛋?這,都是實實在在的哲學問題!
-03-
世界究竟是什麼
古希臘哲人赫拉克利特說:「我們不能兩次踏進同一條河。」中國哲人孔子站在河岸上嘆道:「世界就像這條河一樣晝夜不息地流逝著呵。」他們不約而同地把世界比作永遠奔流的江河。不過,這個比喻只能說明世界是永恆變化的,沒有解答「世界究竟是什麼」這個問題。要說清楚世界究竟是什麼,這是一件難事。
世間萬物,生生不息,變易無常。在這變化不居的萬物背後,究竟有沒有一種持續不變的東西呢?世間萬象,林林總總,形態各異。在這五花八門的現象背後,究竟有沒有一個統一的東西呢?
追問世界究竟是什麼,實際上就是要尋找這變中之不變,這雜多中之統一。哲學家們把這種不變的統一的東西叫做「實體」、「本體」、「本根」、「本質」,等等。
如果說一切皆變,究竟是什麼東西在變?變好像總是應該有一個承擔者的。沒有承擔者,就像一台戲沒有演員,令人感到不可思議。
最早的時候,哲學家們往往從一種或幾種常見的物質形態身上去尋找世界的這種「本體」,被當作「本體」的物質形態有水、火、氣、土等。他們認為,世間萬物都是由它們單獨變來或混合而成的。後來,古希臘哲學家留基伯和德謨克利特提出了一種影響深遠的看法:萬物的統一不在於它們的形態,而在於它們的結構,它們都是由一種相同的不可分的物質基本粒子組成的,這種基本粒子叫做原子。物理學曾經在相當長的時間內支持這個看法,但是現代物理學的發展已經對基本粒子的存在及其作用提出了一系列質疑。
另一些哲學家認為,既然一切物質的東西都是變化無常的,那麼,使世界保持連續性和統一性的「本體」就不可能是物質的東西,而只能是某種精神的東西。他們把這種東西稱作「理念」、「絕對精神」,等等,不過,它的最確切的名稱是「神」。他們彷彿已經看明白了世界這幕戲,無論它的劇情如何變化,都是由神按照一個不變的劇本導演的。這種觀點得到了宗教的支持。
在很長的時間裡,哲學被這兩種觀點的爭論糾纏著。可是,事實上,這兩種觀點的根本出發點不同,誰也說服不了誰,是永遠爭論不出一個結果來的。值得注意的是,他們的沒有結果的爭論引起了另一些哲學家的思考,對他們爭論的問題本身提出了懷疑。
-04-
先有雞還是先有蛋
先有雞,還是先有蛋?這一個看上去很簡單的問題好像難倒了所有人。宇宙有沒有一個開端的問題其實與這個問題非常相似。讓我們來討論一下這個問題。
如果你說先有雞,我會問你這隻雞從哪裡來,如果你說先有蛋,我同樣會問你這隻蛋從哪裡來,所以這兩個答案都是不可取的。你很可能會用進化論來解釋,當某種動物進化成雞的時候,這種動物的蛋也就變成了雞的蛋,所以雞和蛋幾乎是同時產生的,不能分出先後。
事實上,許多人都是這麼回答的。可是,這種回答只是把問題往前推了,因為對於在雞之前的那種動物(比方說某種鳥)來說,問題仍然存在:先有這種鳥,還是先有這種鳥的蛋?即使一直推到植物,我仍然可以問:先有這種植物,還是先有這種植物的種子?
推到靠細胞分裂來繁殖的單細胞生物,我仍然可以問:先有這種單細胞生物,還是先有它的分裂?在所有這些場合,問題仍是那同一個問題,問題的性質絲毫沒有變。那麼,我們還是回到雞和蛋的例子上來吧。
這個問題的難點在於,我們既不能追溯到不是蛋孵出來的第一隻雞,也不能追溯到不是雞生出來的第一隻蛋。在雞與蛋的循環中,我們不能找到一個開端。然而,沒有開端又似乎是荒謬的,我們無法想像在既沒有第一隻雞也沒有第一隻蛋的情況下,怎麼會有現在的雞和蛋。
世界有沒有一個開端的問題只是在無限大的規模上重複了這個難題。難題的實質也許在於,我們不能接受某個結果沒有原因。如果你為世界確定了一個開端,就必定要面對這個問題:造成這個開端的原因是什麼?無論把原因歸結為世界在這開端之前的某種狀態還是上帝,你實際上都已經為這個開端本身指出了一個更早的開端,因而它也就不成其為開端了。
如果你否認世界有一個開端,也就是否認世上發生的一切事件有一個初始的原因,那麼,沒有這個初始的原因,後來的這一切事件又如何能作為結果發生呢?我們的思想在這裡陷入了兩難的困境。
康德認為這個困境是人類思想無法擺脫的,他稱之為「二律背反」。但是,也有的哲學家反對他的觀點,認為這個困境是由我們思想方法的錯誤造成的,譬如說,用因果關係的模式去套宇宙過程就是一種錯誤的思想方法。
這兩種看法究竟哪種對,哪種錯?我建議你不妨再仔細想想雞與蛋的問題,然後加以評論。
文章來源:騰訊文化 明教育尊重原創,版權為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權,請聯繫我們刪除。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