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年傳承的涼膈散,清代名醫王孟英神改編:沒想到效果更上一層樓
在炎熱的夏天,瀉火解毒類的中藥會備受歡迎,而在眾多瀉火解毒方葯里,有一個良方不得不說,它就是涼膈散。提到涼膈散,中醫人都知道這是出自《太平惠民和劑局方》(簡稱《局方》)的經典名方,然後後世醫家也出現了許多「涼膈散」、「涼膈湯」,比如《銀海精微》《外科正宗》等都可查見,後世有些醫家所用的「涼膈方」,有的名同葯不同,有的就是原方新用。
涼膈散的奇妙之處在於「瀉火解毒,清上泄下」,這是一個很有特色的奇效良方。後世醫家在化裁《局方》的涼膈散時,也有「神改編」,比如溫病學派四大家之一的王孟英,他就擅長改變古代名醫的經典名方,並且改編之後的,依然能夠成為名方。就拿這個涼膈散來說,經過清代名醫王孟英改編之後,名之曰清心涼膈散。
涼膈散原方出自《局方》,其組方是根據醫聖張仲景的調胃承氣湯化裁而來。王孟英在《溫熱經緯》中收錄的清心涼膈散,則是結合了涼膈散與金元四大家之一的劉完素所創的桔梗散,主要利用的是涼膈散清上之功以及桔梗散辛涼開達的功用,加強了涼膈散宣散的作用,彌補了桔梗散泄熱的作用,一舉兩得。
那麼,經過改良之後的清心涼膈散,究竟變成了什麼樣?先來看看它的藥物組成,清心涼膈散原方組成為連翹四兩,甘草二兩,黃芩(酒炒)、薄荷、梔子各一兩,桔梗二兩,石膏五兩。煎煮方法是有一定要求的,把這些葯剉為粗末,每次9-15g,加竹葉1片,用水375毫升,煎至250mL,去滓,加入生白蜜20mL。藥量不大,大火燒開之後轉小火再稍稍煎5-10分鐘即可,還有一個原因是輕清宣氣之品熬煮過久會使得「葯過病所」,這樣就達不到透熱外達的作用了。
王氏何以一定要改舊方呢?這是因為當時溫熱毒邪較為猖獗,衛表難以抵禦,邪氣直入氣分,患病之人常有壯熱口渴煩躁、咽喉紅腫糜爛、皮膚丹痧顯露的癥狀,察其舌脈可見舌紅赤有珠(即舌乳頭凸出),苔黃燥,脈有洪數之象。這些癥狀就是猩紅熱的癥狀,相比成人,小朋友更易患病。邪入氣分就要比在衛分更深,癥狀也更加嚴重,但又未入營血分這種更深的地方,還有透熱轉出的可能性。
¥65.00
石膏辛寒,可清散肺胃之氣分實熱;黃芩苦寒,直折上中二焦之熱;梔子瀉火除煩,可清三焦之熱以助氣機暢通。另加薄荷、連翹以疏風散熱、利咽散結,桔梗加甘草清熱解毒利咽宣肺,竹葉除煩止渴利尿,諸葯共奏清氣解毒、透泄鬱熱之功,以解熱渴煩躁、咽痛膚丹之苦,是治療疫疹初起之良劑。
人生病不會完全按照書上來,所以不是每個人生病癥狀都一樣,所以按照癥狀一一對應來使用名方不是中醫的良策,抓住規律、抓住法理才能更好地將古方名方運用到患者身上。像同樣有熱毒郁於肺之門戶之機的扁桃體炎也可以使用這個方的,只要因人制宜,如見咽喉紅腫疼痛,口唇舌紅,口渴思飲,發熱,有汗或無汗,咽喉、扁桃體化膿,小便黃,舌苔薄或薄黃,脈數洪大,常吃辛辣燥熱之品及受熱史。若喉痛兼咽,舌色淡紅,苔白厚者,應另當別論,大便稀溏而爽、喜食熱飲,屬脾胃虛寒者,不宜使用本方。
參考文獻:
[1]江遠光.清心涼膈散加味方治療喉症50例[J].四川中醫,2001(11):65.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