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次驚心動魄的穿刺
江蘇省人民醫院急診醫學科主任醫師 喬 莉
在今年年初疫情最嚴重的時候,我隨援鄂醫療隊一起去了武漢。回想起來,有許許多多難忘的故事,記憶最深刻的,是去武漢第6天,我給一名重症患者所做的一次深靜脈穿刺,及時為他打開了「生命通道 」,當時的過程可謂驚心動魄。
那天,我正在艙內,一位呼吸衰竭的病人,突然又出現了休克癥狀。我趕緊聯繫醫療組組長齊栩主任和劉雲副院長,「病人的情況很危險!」劉雲副院長當機立斷,立即安排後方專家會診。很快,遠在550公里外的江蘇省遠程會診中心內,呼吸和危重症科的專家們給出了意見:調整藥物,加強體液監控,對病人進行中心靜脈壓的檢測。這就需要進行頸內靜脈置管,必須在頸部穿刺。這個時候,只有我在艙內,任務當然是我的。
此時,已經是下午快一點鐘了。當天,我早上6:30從酒店出發,7:00進去穿防護服,8:00進艙,到現在穿著防護服已在艙內工作快5個小時了。臉上戴著N95口罩,外加外科口罩、護目鏡、防護面罩,4道防護就如同4道繩索束縛著我,5個小時下來,我感覺身體發沉,缺氧、胸悶、頭疼,能清楚地感覺到自己的血管在強烈搏動,能聽到自己「撲通撲通」的心跳。
當時,我也顧不了那麼多了,心裡只有一個信念:必須成功!這是在隔離病房內,只能靠我自己,不可能再派人進來替換的!
更加難辦的是,這家醫院的病床不是可搖式的,我必須彎腰90度俯下身體,完成頸部穿刺。這樣一來,我的頭和患者的頭緊靠在一起,離得那麼近,都能聽到患者很重的呼氣聲。穿著厚重的防護服,戴著幾層手套,層層束縛,沒有超聲引導……但這些困難已經容不得我去思量。
將患者擺好穿刺體位後,我用右手將患者頭部轉向左側,此時,聽不到周圍任何聲音,我深吸一口氣,凝神屏氣,反覆用左手食指、中指在患者右頸部尋找血管穿刺部位,1秒、2秒……血管找到了,就在這兒!憑著手感,憑著多年在急診練就的基本功,在沒有超聲引導的情況下,我一針穿刺成功,迅速實施頸內靜脈置管,為患者及時打開了「生命通道」。
事後,我很感慨,「在這種極端的條件下去做,即使不成功大家也不會說我水平差,絕不會嘲笑我連個管子都置不進去,但我心裡過不了這個坎。」那天我出艙時,已在艙里呆了7個小時,體力消耗到極限,手術衣全部濕透了。走在回酒店的路上,兩條腿像灌了鉛一樣。但我心裡非常充實,因為我完成了任務,病人有救了。▲(成運芬整理)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