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延緩老化、減輕退化、避免病化
過去很多人都認為物理治療師在醫院裡面,做一些物理治療復健指導等等,其實現在走出醫院,運動場,健康促進方面也都參與滿多的,過去說運動傷害的處置,叫做PRICE價錢,有人說RICE稻米,現在比較新的叫休息,運動傷害就趕快休息,很多人一聽到受傷就要休息,會過度休息也不好,休息太多太久也不好,現在強調是POLICE,把R改成OL,也就是適當地負載,運動傷害以後要在物理治療師的指導之下負載,講運動也好或承重也好,有點像以前中醫的理論,說受傷以後要動一下,喬一下,歸位調整等等的,所以這次運動防復,中醫師也扮演一些角色參與進來,這也不錯,現在整個場邊,尤其比較頂級的賽事,不能說就滾下場休息,是要適當處置,讓傷可以減少,或是更快恢復,所以把物理治療師、中醫師、運動防護員通通納進來,我覺得還不錯。
所以今天跟各位談三化,老化、退化、病化的健康促進策略的基本精神,是因為常常在醫院碰到很多人說,老了怎麼辦?甚至有慮病症,非常多人怕老,尤其現在長期照顧的問題,以後老了要人家照顧,走不動怎麼辦?乾脆不要老好了,其實我說不對,老化這個老,基本上是好事,我們常講家有一老、如有一寶,現在有人說家有一老,全家都倒,到底是如有一寶還是全家都倒,重點是這個老者是健康還是不健康,如果他是健康,那就是家有一老、如有一寶,尤其很多人說,不管你保險也好,活得越久領得越多也好,或是年金、退休金也好,活得越久可以領得越多,所以我們不怕老,老是好事,除非是英年早逝,才有資格老,很多人怕老,基本上我們是怕老衰,怕老病,所以如果可以不要老衰、老病,那老很好啊,所以很多人很得意,請問你今年幾歲?我今年92,覺得聽起來很驕傲一件事,所以老不要怕,我們要延緩老化,其實這三化的健康促進策略不太一樣,純粹只是老的話,我們希望用養生醫學的概念,怎麼樣養生可以更健康,可以延緩老化,雖然90歲但看起來好像70歲一樣,體能不輸60歲,是很棒的一件事。有些人說開始退化,膝蓋開始退化,腰椎退化、頭腦退化,各種退化基本上是一種過與不及引起來的,這時需要調整,它是一個功能醫學的概念,就是你的作息、生活習慣,很多方面需要做一些調整,如果病化是已經生病了,明確有甚麼病出來,病化的健康促進策略需要醫藥介入,所以很多人說一生病的話,說不吃藥、不開刀,這個不要,那個不要,甚麼都不要,有沒有其他辦法讓這個病可以治好?吃甚麼東西、練甚麼功、做甚麼運動等甚麼方法,基本上沒有那一回事,若真正有病該吃藥就要吃藥,該開刀就要開刀,這些把它弄清楚以後,就覺得比較坦然,在甚麼階段有甚麼健康的促進策略,老化就要養生醫學的概念,要強健,如果退化就是用功能醫學的概念,就是怎麼樣調整,如果病化就是疾病醫學的概念,該用醫藥就用醫藥,首先回過頭來談老化,老化基本上是一個正常現象,我們的基因會影響老化的速度,比如說不同物種,有人說人可以活到100歲、120,甚至有人說人的天齡可以達到150,不管100還是150,那是人的基因,正常的狀況之下基因可以活到將近百歲,但是狗的基因,沒人說狗可以活到100年的,也許10幾歲就覺得很老了,所以物種的基因會決定老化的情形,另外一個差異性,有些人有長壽的基因,50、60歲看起來還很青春,就天生麗質,比較不容易老,有人是早衰症,好像有注意保養,但為什麼40、50歲看起來就60、70歲的樣子,未老先衰,當然這些因素我們先來研究了解是不是跟自由基有關,跟染色體端粒有關,染色體端粒就是細胞在複製的時候,越來越短,越來越短,如果短得很快的話,就老化特別快,所以這是一個基因的部分。
當然環境也會影響老化,我們知道有些日曬雨淋,一天到晚在外面風吹雨打,當然老得快,有些人是養尊處優,就覺得好像老得比較慢一點,包括空氣汙染也會,像現在pm2.5問題或水汙染,住的地方土壤汙染,就是整個環境也有可能造成老化的快慢,另外更重要就是要講的養生醫學的概念,像基因我們不能決定,環境有時也不太容易,但生活型態就會影響到老化的一個現象,所以延緩老化,就你的生活型態一定要用養生醫學的概念,怎麼樣養生。我用幾句話,吃得少、動得巧、沒煩惱、睡得飽,最後作息早,跟習慣好,也就是有這六點,要正確的運動、均衡的飲食、愉快的心情、優質的睡眠、規律的作息以及良好的習慣,這些都是生活型態也會影響的老化,所以就知道要延緩老化、要養生醫學,這六點要特別注意到,運動影響健康、飲食影響健康、心情影響健康、我們的作息、睡眠、習慣等等,老化的一個自然現象,所以我們的儲備功能會變得比較差,比方年紀大了,跑步一定跑輸年輕人,為何這次世大運成績頂尖,因為他們都是大學生,他們都是在最頂尖的體能狀況之下,我們老了自然跑不過他們,跑步會喘,這是一個自然的現象,年輕人可能覺得臉不紅氣不喘,但是我們年紀大會喘,但這沒有妨礙我們的老化,所以老化不是要跟年輕人比,而是日常生活功能都可以獨立自主,這個是很重要,不管你身體的各個部門、各個功能、各個系統,都可以獨立自主生活,不需要長期照顧,那這個老化是一個現象。當然除了生理上以外,我前面一開始就提到,有些人有種心理老化的現象,也就是沒有自信,有慮病症,我心臟有沒有病、我會不會得癌症,一天到晚煩惱這個,煩惱那個,這是沒有必要的,應該享受老化的生活,夕陽無限好,只要生活能夠獨立自主,跟自己比不要再跟年輕人比,這個是一個老化,反過來講退化跟老化差別在哪裡?差別在退化以後可能在日常生活上面,會有一些欠缺,比如跑步會喘那是很自然的老化,如果連走路都會喘,表示心肺功能已經退化到一定的程度,覺得一走路就會喘,這個是一個情形,那甚麼叫做過與不及,過就是使用過度,耗損過度,overuse,比如說年輕人操勞過度,所以關節容易提早退化,或某些人某些部分過勞,所以可能引起過。
那不及呢,就是先天上某些部分比較弱,或是你沒有訓練,像我每天根本不運動,不運動你的肌肉骨骼系統沒有訓練到,那也會提早退化,所以本錢夠、天生麗質基因好,這對你有益的,或是好好地保養也不容易退化,所以各個器官系統、五臟六腑都有影響,比方五感四覺,聽覺、觸覺、味覺、嗅覺,各個感覺都有可能會慢慢,你覺得老化會變得比較差,如果差到會影響你的日常生活,那就表示退化了,比方雖然比較重聽一點,但跟人家溝通無礙,如果跟人家溝通有問題,要用助聽器,這就是退化的現象,我們需要調整,所以有退化現象的時候,就要調整,臨床上最多像膝蓋有問題,跑到醫院去看醫生,醫生看看以後說這膝蓋有點退化,病人就開始擔心,腰椎、膝蓋退化,那我現在才40、50歲,下半輩子怎麼辦?所以有時退化可以用調整,表示功能已經不太能夠應付日常生活所需,你的功能已經有點不足了,這時需要做一些調整,很多方面的調整,比方要運動的問題、飲食的問題、作息這些都要注意,也不用過早用醫藥,我們剛講養生醫學的一個老化問題,或是功能醫學退化問題,這兩部分基本上我不是很認同過早醫藥的介入,上次有病人跟我抱怨說,我這腰椎問題不太好,去看醫生,醫生說你這還不到開刀的程度,等到需要開刀再來找我,醫生講這話好像也對,因為現在還不到開刀的時候,但病人就說那我要一直等,等要開刀再來找你喔,那這當中我能做甚麼?我能怎麼辦?基本上這部分就是要去調整,比如也許操勞過度,每天跑跑跳跳,跑高跑低,膝蓋可能過度使用,所以該保護要保護,該帶護膝帶要帶、該保暖要保暖、該強化肌力要強化肌力等等這些,這個叫調整,其他部分也是一樣,日常生活我們剛講的那六點,你要做一些調整,讓你可以比較健康一點,減少退化的現象,再來就是避免病化,有養生醫學、功能醫學及早做好以後,你的身體一向很健康,像很多長者到60、70、80,身體還很硬朗,像強哥91歲還可以翻跟斗,還可以做很好的體能,很敏捷,這都是非常成功老化的一個指標,現在社會上也非常多長者,雖然70、80、90歲身體還非常硬朗,這個都是健康促進的好對象,好榜樣,就是用養生醫學的概念,用調整功能醫學的概念,讓他自己免於醫藥的介入,可以不需要醫藥。
反過來講如果已經到達疾病醫學,已經診斷出來確實有病了,比方我女兒膝蓋已經退化到必須要換人工關節了,你腰椎已經需要開刀了,或已經退化非常厲害需要開刀了,或已經得了癌症,這時就不需要有其他懸念,該吃藥要吃藥,該跟醫生配合,該怎麼處理要怎麼處理,那就是醫藥醫學的概念,我不喜歡七早八早就用醫藥來介入,或反過來講該用醫藥的就要用醫藥,在臨床上也常碰到病人說不想開刀,有沒有甚麼好辦法?我看看以後跟他解釋,對開刀要有信心,像你這狀況絕大多數會認為需要開刀來處理,避免更加惡化,開刀沒那麼可怕,因為現在醫療越來越進步,很多開刀基本都滿安全的,雖然沒有一個醫生敢打包票說絕對沒問題,但至少都是安全的,所以可以安心地接受這個治療,這三個老化、退化、病化不同的階段,當然一個人也可能在某個部分是病化、某個部分是老化、某個部分是退化,但不是一致性的,當有這概念以後就知道哪些問題需要怎麼處理會比較好,健康促進策略就是延緩老化、減輕退化、避免病化,這也有不同的策略轉化,過去用個人觀,就是剛提到這幾個部分,我個人在我身體的狀況之下,我怎麼樣處理,用養生的方法、調整的方法還是用醫藥的方法,讓我的健康可以更好一點,這是一個個人觀,也就是說衛生教育,這個過去一向用個人觀比較多,但是後來到1986年世界衛生組織提出一個生態觀的健康促進,換句話說健康促進有時不是只有個人的問題,跟生態有影響,也就是政策、環境要搭配進來,比方台灣最典型的騎機車要戴安全帽,以前很多外傷一摔發生車禍,頭部外傷就失去健康了,這個就是病化,頭腦損傷,這個需要醫藥、需要開刀介入,這個跟政策有關,後來推行這政策以後,頭部外傷就減少很多,或酒駕也是一樣,喝了酒開車,引起很多健康上的危害,政策推預防酒駕,對整體健康、國民健康都有幫助,環境也是一樣,像剛講空氣汙染、垃圾怎麼處理、空氣汙染怎麼避免、室內禁菸等等都是透過政策來改善這個環境。
資料來源:http://www.icare99.com.tw/expert_view.html?nid=41281
更多健康內容請上 iCare 愛健康 http://www.icare99.com.tw