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一種流行的恨叫做「花了幾千檢查沒事,醫生告訴你回家吧!」
作為醫生,當然可以正氣稟然的答覆這個問題,如果不做那麼多檢查,怎麼知道你病沒有?到了什麼程度?
或者是,如果不做檢查,出了問題,你來追問醫生為什麼不開檢查的責任?
還可以是回嗆病人——難道你希望幾千檢查後你有大問題?
作為醫生,一開始,看到這些答案角度,我覺得理所當然,甚至是暗爽,覺得就應該這樣狠狠地頂回去。
但是如果醫生有換位思考的能力,就可以知道,一定是有相當病人是不能接受這種解釋的,數據本身是最好的詮釋。
比如我是病人,我可能會追問——那是不是說越多檢查,醫生的責任撇得越乾淨?但是,掏腰包買單的是病人啊!
認知這個問題,首先脫離不了大的國情環境,中國醫療有過度檢查的趨利性,這是大眾痛感產生的思想根源。如果不認同這個大的判斷,那就一定會很難理解為什麼網路民意對這件事情會如此敏感?情緒反應如此之大?
一者,中國醫療勞動價值貶值,所以醫療營收要靠過度檢查和藥物來拉動。二者,中國醫療糾紛風險高,又是人情化和特權亂飛,法治精神淡漠的社會。醫生嚴重依賴全面的檢查,來保障行醫安全,降低醫療糾紛風險,這是社會產物,和醫德無關。
談完大的方面,接下來可以談談微觀和個案的經驗判斷。當然僅僅代表我個人,不代表別人。
任何一件事情都有利弊,醫療檢查也一樣。我的認知是:
對非確診疾病人群來說,對醫療和健康生命認知越深刻的人,越不會嚴重依賴儀器檢查。相反,對生命運動和健康認知越淺的人,越離不開醫療儀器檢查。(對確診疾病人群來說,做哪些檢查很清楚,沒什麼太多討價還價的空間。)
要不要全面做檢查?檢查哪些系統?哪些器官功能?這個方案一是要尊重病人的需求和條件。二是要尊重醫生的專業意見。兩種力量能夠充分溝通相互理解,才能設計出一套性價比佳的檢查方案。又能控制醫療風險,又能兼顧醫療費用。它難在哪裡?難在病人和醫生要有醫緣,能夠相互信任相互尊重,有很好地溝通交流。
相反,如果醫生醫療修養不夠,病人不懂得溝通也不尊重醫生,給了醫生太多的壓力。那就診療必然要步步為營防禦風險,通過全面的大檢查,來降低任何一絲可能的風險。任何一個風險的降低和控制,都是需要醫療成本的。
最後,再說面對正常和異常檢查的態度,這是另一個大難點。
你現在檢查結果正常,不代表明天就會一路正常下去,生命健康是一個動態變化過程,任何檢查結果只能代表眼下這一刻,不能代表後面。
你現在的檢查結果異常,有一部分是可以控制的,有一部分是不控制的。有一部分是可以改變的,有一部分不能改變的。如果沒有好的態度和大心臟,對檢查結果沒有理性認知,檢查越多傷害性越多。很多疾病結果是嚇出來焦慮加重的,要評估一下體質。
負責任的生命態度應該是,自己的生命自己管理,自己負責任。我是生命的主人。醫生是專業人士,能夠提供專業意見,但專業意見不代表正確意見,更不代表唯一正確的意見。
需要尊重專業意見,但更要自己承擔管理自己生命的責任。
我要不要坐哪些檢查?哪些治療?在我沒有把握和自信,我要聽專家的意見。相反,我自己有主見和自信,也自己願意承擔不做某些檢查和質量後果的責任,那就自己決策為主,兼顧醫生的專業意見。
一個朋友按時做檢查,老老實實聽每個醫生的話。一個朋友,從來不做任何檢查,也有自己的醫學主張,用他的話說,我願意自己稀里糊塗地病死,也不願意被檢查和疾病嚇死。
我認為,他們兩個的選擇都是正確的,因為適合他們個體體質。世界的標準答案不只是一種。不是說a 對了,b 答案就一定是錯誤的。
真正關鍵的健康要素是,良好的生活習慣和身心質量的管理,疾病的本質,通常是身心能量缺乏或者紊亂的結果。
做足這些日常基礎功夫,這才是重點。你這件基礎工作沒做好,做再多檢查也幫助不了你,反而可能是額外負擔。
相反,功課日常做好了,考試沒有什麼好怕的。
檢查的最大目的,是推動自己要在生命健康管理這門功課上發力了,要有壓力和動力!
抱著今天一時的好成績或者是爛成績(檢查結果),或喜或悲,都是目光短淺的思維,對好生命沒有幫助,反而有害。
因為沒有完美的醫療和完美的方案,所以帶著辯證思維來認知醫療現象和行為,才能避免鑽牛角尖,產生極端的誤判,得到最壞結果。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