蘋果健康咬一口
  • 健保診所查詢 科別
      • 牙科
      • 中醫科
      • 不分科
      • 家醫科
      • 內科
      • 兒科
      • 耳鼻喉科
      • 婦產科
      • 眼科
      • 外科
      • 復健科
      • 骨科
      • 皮膚科
      • 精神科
      • 神經科
      • 泌尿科
      • 麻醉科
      • 急診醫學科
      • 神經外科
      • 整形外科
      • 放射診斷科
      • 放射線科
      • 病理科
      • 核子醫學科
      • 職業醫學科
      • 口腔顎面外科
      • 解剖病理科
      • 放射腫瘤科
      • 齒顎矯正科
      • 臨床病理科
      • 口腔病理科
      • 洗腎科
      • 口腔診斷科
  • 每日健康報報 日期
    • 2023-06-03 健康報報
    • 2023-06-02 健康報報
    • 2023-06-01 健康報報
    • 2023-05-31 健康報報
    • 2023-05-30 健康報報
    • 2023-05-29 健康報報
    • 2023-05-28 健康報報

有一種流行的恨叫做「花了幾千檢查沒事,醫生告訴你回家吧!」

  •   新聞
  • 投稿作者
  • 初秋

文章 參考資訊

這條網路留言有5萬多的點贊,真是一種流行之恨。它說明,對中國人來說,這是一個很值得深思的問題。

作為醫生,當然可以正氣稟然的答覆這個問題,如果不做那麼多檢查,怎麼知道你病沒有?到了什麼程度?

或者是,如果不做檢查,出了問題,你來追問醫生為什麼不開檢查的責任?

還可以是回嗆病人——難道你希望幾千檢查後你有大問題?

作為醫生,一開始,看到這些答案角度,我覺得理所當然,甚至是暗爽,覺得就應該這樣狠狠地頂回去。

但是如果醫生有換位思考的能力,就可以知道,一定是有相當病人是不能接受這種解釋的,數據本身是最好的詮釋。

比如我是病人,我可能會追問——那是不是說越多檢查,醫生的責任撇得越乾淨?但是,掏腰包買單的是病人啊!

認知這個問題,首先脫離不了大的國情環境,中國醫療有過度檢查的趨利性,這是大眾痛感產生的思想根源。如果不認同這個大的判斷,那就一定會很難理解為什麼網路民意對這件事情會如此敏感?情緒反應如此之大?

一者,中國醫療勞動價值貶值,所以醫療營收要靠過度檢查和藥物來拉動。二者,中國醫療糾紛風險高,又是人情化和特權亂飛,法治精神淡漠的社會。醫生嚴重依賴全面的檢查,來保障行醫安全,降低醫療糾紛風險,這是社會產物,和醫德無關。

談完大的方面,接下來可以談談微觀和個案的經驗判斷。當然僅僅代表我個人,不代表別人。

任何一件事情都有利弊,醫療檢查也一樣。我的認知是:

對非確診疾病人群來說,對醫療和健康生命認知越深刻的人,越不會嚴重依賴儀器檢查。相反,對生命運動和健康認知越淺的人,越離不開醫療儀器檢查。(對確診疾病人群來說,做哪些檢查很清楚,沒什麼太多討價還價的空間。)

要不要全面做檢查?檢查哪些系統?哪些器官功能?這個方案一是要尊重病人的需求和條件。二是要尊重醫生的專業意見。兩種力量能夠充分溝通相互理解,才能設計出一套性價比佳的檢查方案。又能控制醫療風險,又能兼顧醫療費用。它難在哪裡?難在病人和醫生要有醫緣,能夠相互信任相互尊重,有很好地溝通交流。

相反,如果醫生醫療修養不夠,病人不懂得溝通也不尊重醫生,給了醫生太多的壓力。那就診療必然要步步為營防禦風險,通過全面的大檢查,來降低任何一絲可能的風險。任何一個風險的降低和控制,都是需要醫療成本的。

最後,再說面對正常和異常檢查的態度,這是另一個大難點。

你現在檢查結果正常,不代表明天就會一路正常下去,生命健康是一個動態變化過程,任何檢查結果只能代表眼下這一刻,不能代表後面。

你現在的檢查結果異常,有一部分是可以控制的,有一部分是不控制的。有一部分是可以改變的,有一部分不能改變的。如果沒有好的態度和大心臟,對檢查結果沒有理性認知,檢查越多傷害性越多。很多疾病結果是嚇出來焦慮加重的,要評估一下體質。

負責任的生命態度應該是,自己的生命自己管理,自己負責任。我是生命的主人。醫生是專業人士,能夠提供專業意見,但專業意見不代表正確意見,更不代表唯一正確的意見。

需要尊重專業意見,但更要自己承擔管理自己生命的責任。

我要不要坐哪些檢查?哪些治療?在我沒有把握和自信,我要聽專家的意見。相反,我自己有主見和自信,也自己願意承擔不做某些檢查和質量後果的責任,那就自己決策為主,兼顧醫生的專業意見。

一個朋友按時做檢查,老老實實聽每個醫生的話。一個朋友,從來不做任何檢查,也有自己的醫學主張,用他的話說,我願意自己稀里糊塗地病死,也不願意被檢查和疾病嚇死。

我認為,他們兩個的選擇都是正確的,因為適合他們個體體質。世界的標準答案不只是一種。不是說a 對了,b 答案就一定是錯誤的。

真正關鍵的健康要素是,良好的生活習慣和身心質量的管理,疾病的本質,通常是身心能量缺乏或者紊亂的結果。

做足這些日常基礎功夫,這才是重點。你這件基礎工作沒做好,做再多檢查也幫助不了你,反而可能是額外負擔。

相反,功課日常做好了,考試沒有什麼好怕的。

檢查的最大目的,是推動自己要在生命健康管理這門功課上發力了,要有壓力和動力!

抱著今天一時的好成績或者是爛成績(檢查結果),或喜或悲,都是目光短淺的思維,對好生命沒有幫助,反而有害。

因為沒有完美的醫療和完美的方案,所以帶著辯證思維來認知醫療現象和行為,才能避免鑽牛角尖,產生極端的誤判,得到最壞結果。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醫生檢查回家吧

頓頓吃素,58歲大媽還因腦梗離世,醫生:這樣的飲食習慣,不可取 醫生
3 年前

頓頓吃素,58歲大媽還因腦梗離世,醫生:這樣的飲食習慣,不可取

便血是上火還是痔瘡?消化科醫生:可不止這些 醫生
3 年前

便血是上火還是痔瘡?消化科醫生:可不止這些

郭明醫生耳鼻喉健康:慢性咽炎需要走出這四個誤區 醫生
2 年前

郭明醫生耳鼻喉健康:慢性咽炎需要走出這四個誤區

尿液渾濁、氣味難聞?是暗示出問題了?醫生給你分析7種情況 醫生
2 年前

尿液渾濁、氣味難聞?是暗示出問題了?醫生給你分析7種情況

是正妹更是醫生1》你所不知的吳若玄 台美醫師雙執照專攻眼科 醫生
3 年前

是正妹更是醫生1》你所不知的吳若玄台美醫師雙執照專攻眼科

CT檢查真的會殺死身體細胞嗎?到底該不該做CT,聽聽醫生的建議 醫生
2 年前

CT檢查真的會殺死身體細胞嗎?到底該不該做CT,聽聽醫生的建議

22歲男子腹痛就醫,查出肝硬化,醫生惋惜:再年輕這事也要有節制 醫生
3 年前

22歲男子腹痛就醫,查出肝硬化,醫生惋惜:再年輕這事也要有節制

為何逃避放療?醫生直言:放療治這三種癌症,效果看得到 醫生
2 年前

為何逃避放療?醫生直言:放療治這三種癌症,效果看得到

你身邊的尿毒症病人最後怎麼樣了?醫生回答! 醫生
2 年前

你身邊的尿毒症病人最後怎麼樣了?醫生回答!

手指發麻,別大意!醫生建議:儘早排除6種病,每一個都不簡單 醫生
3 年前

手指發麻,別大意!醫生建議:儘早排除6種病,每一個都不簡單

肩膀老是疼,是肩周炎犯了嗎?醫生:未必是,或暗含幾種疾病 醫生
2 年前

肩膀老是疼,是肩周炎犯了嗎?醫生:未必是,或暗含幾種疾病

4種「爛肝」蔬菜公布,醫生提醒:肝不好的人,盡量別端上餐桌 醫生
2 年前

4種「爛肝」蔬菜公布,醫生提醒:肝不好的人,盡量別端上餐桌


健保診所查詢

健康報報

謝盈萱演出角色網路聲量TOP10!《花甲》第七,《人選之人》第三,全都拚不過《俗女》
謝盈萱演出角色網路聲量TOP10!《花甲》第七,《人選之人》第三,全都拚不過《俗女》
網議《浪漫醫生金師傅3》與前2季6大劇情差異!年輕醫生成長了,金師傅變溫柔好不習慣
網議《浪漫醫生金師傅3》與前2季6大劇情差異!年輕醫生成長了,金師傅變溫柔好不習慣
網評2023「劇本配不上演員」韓劇!《壞媽媽》拖到想棄劇,《特務家族》浪費張赫張娜拉
網評2023「劇本配不上演員」韓劇!《壞媽媽》拖到想棄劇,《特務家族》浪費張赫張娜拉
「妹妹長痣」她一切…罹最惡性癌!第四期存活率剩10% 5特點快自測
「妹妹長痣」她一切…罹最惡性癌!第四期存活率剩10% 5特點快自測
8間「泰國曼谷特色咖啡廳」推薦!水上漂浮、全粉色咖啡廳絕美,極簡控必訪「NewPost」
8間「泰國曼谷特色咖啡廳」推薦!水上漂浮、全粉色咖啡廳絕美,極簡控必訪「NewPost」
鬧中取靜!8間首爾弘大住宿推薦:文青風青年旅店CLEO、4星級高質感飯店,這間還有廚房
鬧中取靜!8間首爾弘大住宿推薦:文青風青年旅店CLEO、4星級高質感飯店,這間還有廚房
別口渴才喝水!營養師:已脫水1% 3關鍵注意了
別口渴才喝水!營養師:已脫水1% 3關鍵注意了
戰勝乳癌3重點 「預防、篩檢、治療」怎麼做?醫師這樣說
戰勝乳癌3重點 「預防、篩檢、治療」怎麼做?醫師這樣說
酸痛貼布全身「別貼超過2部位」! 醫:會增加腎臟負擔
酸痛貼布全身「別貼超過2部位」! 醫:會增加腎臟負擔
《浪漫醫生金師傅3》劇情「隱藏細節」!張東華的問題呼應第一季,宇鎮這幕竟偷寵恩彩
《浪漫醫生金師傅3》劇情「隱藏細節」!張東華的問題呼應第一季,宇鎮這幕竟偷寵恩彩

健康影音

蘋果健康咬一口
© 2020 蘋果健康咬一口. All Rights Reserved.
關於我們 | 隱私權政策 | 意見反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