癌症接二連三來「敲門」!為什麼癌症不找別人,偏偏「看上」我?
審閱者:?? 吳小華(復旦大學附屬腫瘤醫院)
對癌症患者來說,最怕什麼?沒錯,就是轉移或者複發。在別人看來,我可能倒霉透了:不僅二度患癌,先是乳腺癌,再是卵巢癌,接著又攤上了卵巢癌複發和轉移。可我不這麼想,我更不怕。複發有什麼大不了,咱們走著瞧!
卵巢癌複發來得猝不及防
這一切,似乎要從十年前說起。
2008 年,身體原本不錯的母親因為肺癌,戀戀不捨地走了。
2009 年,在一次洗澡時,偶然摸到的一個很小的胸部硬塊,讓我有了一種不祥的預感。很不幸,檢查結果正是我最不想面對的——乳腺癌。那一年我 49 歲,屬於一個不上不下的年齡。
得病後,我也反思過,為什麼乳腺癌不找別人,偏偏「看上」了我。總結起來,我覺得或許有以下方面的原因:
1.工作壓力大:我在外企做管理工作,平時工作很忙,壓力也很大。我又是一個很較真的人,如果工作沒有做好,晚上覺都睡不著。
2.過度勞累:08 年,母親患肺癌住院期間,我奔波於公司、醫院、家之間,哪個都放不下,身體嚴重被透支。
3.精神打擊:母親的病逝對我打擊非常大,那段時間悲傷得難以自拔。
不過,好在乳腺癌發現得還算早,做完乳房切除手術等一系列治療以後,雖然身體有些殘缺了,但一切又慢慢地走上了正軌。但對於乳腺癌患者來說,再患卵巢癌的風險也會比較高。這兩種疾病都屬於婦科腫瘤,我屬於聽話的病人,按照醫生的要求,每半年堅持做一次防癌檢查。
2013 年,一次例行檢查讓我原本已經平靜下來的生活又起了波瀾。做婦科 B 超時,醫生說卵巢似乎有些不對勁,一驗血,卵巢癌的腫瘤標誌物呈陽性反應,我真的「中招」了!
還沒來得及沮喪,醫生倒先「恭喜」起我來,告訴我這是 IA 期卵巢癌,屬於早早期的原發癌,很少有患者能這麼早發現。既然是早早期,開掉就沒事了呀。做完卵巢癌根治手術,我很放鬆,以為這事就這麼過去了。
可是,命運似乎跟我開了一個玩笑。
2017 年,幾乎是毫無徵兆的。在一次檢查之後,我被醫生告知:卵巢癌複發,並且在脾臟等處發生了轉移。
這個打擊來得那麼猝不及防,我第一次感到天崩地裂,眼前的世界彷彿一下子變得黑暗無邊,看不到一點光亮。
原來我的體內藏著突變基因
得病前,我從來沒有關注過基因檢測。得病後,我才知道原來基因檢測能「預測」一個人的患癌風險。而我,不幸就是那個帶有容易被癌症「青睞」基因的人。
前兩年,美國影星安吉麗娜·茱莉因為體內存在 BRCA(breast cancer susceptibility gene, 乳腺癌易感基因)1 基因突變,而預防性地切除了雙側乳腺和卵巢的新聞炒得很熱。那時,我僅僅是當熱點事件看,絲毫沒有意識到可能跟我有什麼關係。
不久之前,我的主治醫生對我進行基因檢測發現,我的身上竟然也藏著突變基因。而且,我與這位女明星攜帶的突變基因相同——BRCA1 基因突變。
聽了醫生解釋,我才知道 BRCA 是一種抑癌基因,一旦發生突變,就喪失了抑制腫瘤發生的功能。BRCA 突變有很多種類型,其中,BRCA1、BRCA2 基因突變與乳腺癌、卵巢癌的發生關係尤為密切。
也就是說,因為攜帶這個突變的基因,我體內有一片比別人更容易滋生癌症的「土壤」。患了乳腺癌後,我自己反思的可能患癌的原因,或許只是一些誘發因素,也或許並沒有直接關係。
有些人儘管有家族遺傳癌症史,但卻拒絕做基因檢測,對此我真的很不理解。如果在 10 年前,也就是我母親患肺癌時,有這樣的基因檢測技術,我肯定主動去做。如果那個時候查出 BRCA1 基因突變,我可能也會去做預防性切除手術。畢竟,什麼能大得過命呢?
我只有一個獨生女兒,我趕緊讓她也去做了 BRCA 基因檢測,好在結果是陰性,沒有遺傳到我的「壞」基因,真是太幸運了!
在家裡根本沒人把我當病人
「你一點也不像病人」,去醫院看病的時候,經常有人這麼對我說,我也會樂呵呵地說,「是啊,就連在家裡都沒人把我當病人。」
得了癌症應該什麼樣?每天哭喪著臉,或者怨天怨地,感嘆命運不公?可那有什麼用?不僅於事無補,讓家裡人看著揪心,還可能加快病情的發展。
我對這病的態度一直是:既來之則安之,既不要每天過得如履薄冰,也不要不當回事,在認真對待、好好治病的前提下,該幹嘛幹嘛。
有些病友跟我說,家裡人只要她們把自己照顧好就行了,其他什麼都不用操心。可我不是,我除了照顧自己,整個家我都管。
除了做化療那些天,平時買菜做飯、做家務,都是我的事。家裡人也說,他們平時都沒把我當病人,這樣最好,不能說我生個病,把一家人都攪得昏天黑地的吧。
我這個人總體來說挺樂觀的,但是 2017 年查出卵巢癌複發,實在是感到很意外,很絕望。我覺得這次真的是快走到終點站了,我甚至想到趕緊立個遺囑,自己平時在家裡大包大攬慣了,要提前把各種事情都安排好,這樣走了也安心。
可是,去醫院一看,癌症複發的多了,有的複發 2、3 次,甚至 5、6 次的都有,還不是活得好好的。我一下子覺得豁然開朗了,複發就複發吧,也沒什麼可怕的。什麼事情都有兩面性,就看你怎麼想。
很多人都認為得癌症的人簡直倒霉透了,可我不這麼想。有一句話怎麼說的,誰知道明天和意外哪個先到。我的一個同學,平時身體好好的,前陣子突發心梗走了,連一句話都沒有給家裡人留下。還有的人年紀輕輕的,突然遭遇車禍、空難,或者地震,走得那麼意外,那麼倉促,又跟誰說理去?
相比而言,我覺得自己還挺幸運的。雖然卵巢癌複發了,但我現在還活得好好的,還有藥物可以治療。因為做了基因檢測,使我能夠進行更精準的新型靶向藥物治療。前一陣子檢查,複發的腫瘤從 4 厘米縮小到了 1 厘米,藥物起效了,我感到真開心!
我今年 58 歲,正是享受輕鬆退休生活的好時光,家裡還剛剛添了可愛的外孫女,每天過得挺快樂知足。有些人喜歡問醫生,自己的病能不能徹底治好,或者還能活多久。我卻從來不問這樣的問題,既然很多事情無法預測,何必去為難醫生呢?好好享受當下每一天,遠比恐懼未知的將來更重要。
對了,如果有可能,我希望有機會去醫院做志願者,跟病友,尤其是剛剛患癌的病友,講講自己的親身經歷。心理疏導也是一劑良藥,希望我這個過來人,能讓更多的病友知道,你不是一個人在戰鬥!
延伸閱讀
卵巢癌是婦科常見三大惡性腫瘤之一,由於缺乏特徵性的早期癥狀和有效的篩查手段,卵巢癌發現晚和預後差是公認的特點。
2016 年,我國首個大樣本多中心卵巢癌患者 BRCA 突變研究的數據表明,我國約有 1/4 卵巢癌患者存在 BRCA 基因致病性突變,其發病風險遠高於常人。BRCA 基因檢測對於卵巢癌、乳腺癌患者和高危人群尤為重要。BRCA基因檢測結果不僅能評估患者親屬發生遺傳性卵巢癌、乳腺癌的風險,對卵巢癌患者的治療也有臨床指導意義。不過,遺憾的是患者對這項檢測知曉率不到 60%,真正檢測的患者及家屬只有 23%。
*本文內容為健康知識科普,不能作為具體的診療建議使用,亦不能替代執業醫師面診,僅供參考。
*本文版權歸騰訊醫典所有,未經授權禁止媒體轉載,違規轉載將依法追究法律責任。歡迎個人轉發至朋友圈。
*歡迎微信搜索並關注公眾號「騰訊醫典」,獲取更多健康科普知識。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的精彩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