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山醫院牽手上科大 加速神經科學從基礎向臨床轉化
為更好地促進科學研究與臨床實際相結合,推動基礎研究和臨床醫學技術創新以及科學研究向臨床轉化,9月24日華山醫院上海市腦功能重塑和神經再生重點實驗室與上海科技大學免疫化學研究所簽署戰略合作協議。
協議簽署後,雙方將在基礎向臨床轉化方面進行更為深入的探索,這一合作也將推動上海在腦疾病診療和相關藥物研發方面加速發展。
華山醫院院長毛穎表示:「醫學生物技術不斷取得突破,基礎、轉化、臨床三者互為表裡、靈活轉化是醫學發展的迫切需求。華山醫院與上科大都擁有牢固的基礎條件,未來雙方將在人才、技術、平台等方面進行合作探索。」
過去幾年中,中國已經開始大力推動基礎科研向臨床的轉化。比如今年的新冠肺炎疫情之初,中國科學院上海藥物研究所就和上海科技大學免疫化學研究所聯合應急攻關,並發現了數十種潛在的對抗新冠有治療作用的藥物。
在腦疾病診治方面,上海已經突破了動物模型的瓶頸,誕生了世界首批體細胞克隆猴,還製備出國際首例體細胞克隆疾病模型猴。兩年前落地松江區的G60腦智科創基地,將在幾年內研製出系列非人靈長類的疾病模型猴,包括生物節律紊亂、精神障礙、帕金森症和阿爾茨海默症等腦疾病,以及免疫缺陷、代謝、腫瘤等疾病。
然而,在業內人士看來,中國在基礎研究與新葯發現、研發以及市場轉化之間存在嚴重的缺口。中科院上海藥物研究所所長李佳在今年7月的一場上海生物醫藥高端產業論壇上援引數據稱,過去一年,中國在CNS三大核心期刊發表的生物科學領域的論文數量達到上百篇,但是目前這些論文中還沒有向新葯轉化的。
李佳對第一財經記者表示:「中國生物醫藥需要從重生產轉向重研發、從重基礎轉向重轉化、從重模仿創新向重原始創新轉型。」
為支持腦神經領域的臨床研究,早在2017年,陳天橋雒芊芊研究院(TCCI)就向復旦大學附屬華山醫院、上海周良輔醫學發展基金會投資了5000萬人民幣,組建TCCI轉化中心,由毛穎教授擔任中心主任。
全球在對抗阿爾茨海默病等神經類疾病的藥物研發中,仍面臨巨大的挑戰。本周三,來自羅氏和AC Immune共同研發的實驗性抗阿爾茨海默病藥物臨床宣告失敗,數據表明,該藥物未能在試驗中減緩認知和功能下降,這是對研發抗阿爾茨海默病藥物的又一次打擊。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