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於貧血和補血,看這一篇就夠了
好幾年前,我堅信紅棗和阿膠不能補血,因為教營養學的老師都說紅棗含鐵量低,而且植物性鐵的吸收率就是渣,倒不如吃點富含血紅素鐵的豬肝或鴨血,至於阿膠中含有的所謂有效成分——驢皮,不過是劣質蛋白罷了。
但後來我發現,查理·芒格說「手中有鎚子的人,把世界上的一切都看成是釘子」這話簡直不能再對了。
因為以前的我、包括現在仍有許多營養師在談到貧血時都默認是缺鐵性貧血,卻不懂得分析貧血的類型,更不懂得運用比鐵劑更有效的補血方法。
再說,補鐵對於某些類型的貧血不僅無效、甚至有害,反而是使用紅棗、阿膠或除鐵之外的營養素有很好的療效。
鑒於最近有很多人在公眾號後台留言想了解「貧血」、「補血」和「補鐵」相關話題,所以我整理了這篇文章,希望能幫你「對症下藥」。
紅細胞是常見的血細胞,成人每微升血液含有的紅細胞數量為350萬~550萬個。
紅細胞乾重的97%為血紅蛋白,一種含有鐵、具有運輸氧氣作用的蛋白質(每克血紅蛋白能結合1.34毫升氧氣)。
所謂的貧血,形象點說有點像高原反應吧,其本質上是缺少足夠的紅細胞(血紅蛋白)向組織器官輸送氧氣,這會使人感到虛弱。
許多體檢項目都包含「血常規」,當血紅蛋白濃度低於110g/L(女性)或120g/L(男性)時就要考慮貧血了。
以下這些是貧血(細胞缺氧)的各種表現。
生殖系統:月經量減少、增多、或周期紊亂
消化系統:食欲不振、腹部不適、便秘或腹瀉
免疫系統:易感染、免疫力下降
內分泌系統:影響腎上腺和甲狀腺的功能
神經肌肉系統:疲倦、乏力、頭痛、頭暈、耳鳴、注意力不集中
呼吸循環系統:氣短、呼吸急促、心率加快
皮膚黏膜組織:蒼白或微黃
一. 造血幹細胞功能缺陷或數量減少
紅細胞主要來源於骨髓中的造血幹細胞,當造血幹細胞功能喪失或數量減少時,可以發生再生障礙性貧血,即紅細胞生成減少。
骨髓性疾病、自身免疫性疾病(如系統性紅斑狼瘡)、正在放療或化療、使用某些藥物(例如氯黴素和治療類風濕關節炎的藥物)、接觸有毒化學物質(例如汽油、農藥或殺蟲劑)以及感染某些病毒(例如HIV、EB病毒、微小病毒B19或巨細胞病毒)都是導致再生障礙性貧血的常見原因。
患有這類貧血的人,常常表現為紅細胞數量減少的同時,白細胞和血小板的數量也減少。
二. 造血調節因子異常
造血幹細胞的分化、發育、增值和成熟受許多環境因子調控,異常的環境因子可以導致造血功能障礙。
例如腎性貧血就是促紅細胞生成素不足引起的,這個激素又名紅細胞刺激因子,正常情況下由腎臟分泌,當腎功能受損時促紅細胞生成素分泌減少。
換言之,腎衰病人發生貧血時,首先要考慮的是使用促紅細胞生成素,而非盲目補鐵(如有必要可以聯合使用)。
睾酮也是一種造血調節因子,男性比女性更不容易貧血的原因除了鐵不容易流失外,還與睾酮水平較高有關,所以「十個女人九個貧血」這話雖然有點誇張,但也並非不無道理。
其他造血調節因子包括腫瘤壞死因子、干擾素和鐵調素等等,它們會在各種慢性炎症性疾病的狀態下被上調或下調,從而影響造血幹細胞的功能。
三. 造血材料不足
造血材料包括鐵、維生素B6、維生素B12和葉酸,缺乏任何一種營養素都會發生貧血。
鐵缺乏引起的貧血即缺鐵性貧血,是最廣為人知的貧血類型,其表現為紅細胞體積小、血紅蛋白含量低,屬於小細胞低色素性貧血。
判斷是否存在缺鐵性貧血很簡單,抽血查「血清鐵蛋白」、「血清運鐵蛋白受體」和「紅細胞遊離原卟啉」即可。
血清鐵蛋白可以反映機體的鐵儲備量,是診斷隱性鐵缺乏最可靠的指標,檢測值低於15μg/L為鐵儲備耗竭,超過150μg/L(女性)或200μg/L(男性)為鐵負荷過度。需要注意的是,感染或肝癌等炎癥狀態下鐵蛋白會升高,此時不提示鐵過載。
血清運鐵蛋白受體反映了未成熟紅細胞中受體的數量和紅細胞生成水平,該指標不受感染或炎症的干擾,可以精準預測鐵營養狀況。血清運鐵蛋白受體的正常值為0.9~2.3mg/L,缺鐵性貧血時該值是正常時的3倍。
鐵與原卟啉結合形成血紅素,如果鐵不足,紅細胞遊離原卟啉濃度會升高。世界衛生組織推薦用這一指標來評估人群的鐵缺乏患病率。當紅細胞遊離原卟啉濃度大於0.9μmol/L或原卟啉濃度大於0.96μmol/L或前者與血紅蛋白的比值超過4.5μg/g可以診斷為缺鐵性貧血。
另一種常見的營養不良性貧血為缺乏維生素B12和葉酸,這類貧血由於表現為紅細胞體積增大、發育不全,故又名巨幼紅細胞性貧血。
還有一種造血材料是維生素B6,缺乏時會導致幫助血紅素生成的酶的活力下降,也會使得紅細胞無法利用鐵。這類貧血本質上是鐵粒幼細胞貧血(與遺傳因素有關),此時補鐵是無效的,甚至是有害的,但大劑量維生素B6可以激活缺失的酶,從而有效治療貧血(維生素B6也能改善其他類型的貧血)。
最後,上述幾種營養不良性貧血均表現為紅細胞體積分布寬度變異係數(RDW)增加,意思是造血幹細胞產生的紅細胞體積大小不一。換言之,RDW升高提示造血材料缺乏。
四. 溶血性貧血
溶血性貧血是紅細胞內在缺陷與外部誘因(紅細胞所生存的環境)共同作用的結果,其特點是紅細胞壽命縮短,死亡後會產生大量膽紅素,依嚴重程度不同,可以導致黃疸、膽結石、脾腫大、尿色異常、血栓栓塞和腎功能衰竭等不同併發症。
所謂的紅細胞內在缺陷,基本上就是指遺傳性疾病,例如與紅細胞膜缺陷相關的遺傳性球形、橢圓形紅細胞增多症和陣發性夜間血紅蛋白尿症,與紅細胞酶缺陷相關的蠶豆病(葡萄糖-6-磷酸脫氫酶缺乏症)和丙酮酸激酶缺乏症,與血紅蛋白結構或功能異常相關的地中海貧血(珠蛋白生成障礙性貧血)和鐮刀型細胞貧血病,等等。
外部誘因則包括感染、毒素、氧化應激和自身免疫性因素等,它們也可以導致紅細胞破裂死亡,誘發溶血性貧血。
這類貧血需要查網織紅細胞計數、肝腎功能和尿常規,還有紅細胞滲透脆性試驗、紅細胞葡萄糖-6-磷酸脫氫酶活力、抗人球蛋白試驗、蛇毒因子溶血試驗、血紅蛋白電泳分析及基因檢測等特殊檢查進行區分鑒別。
網織紅細胞:指未成熟的紅細胞,減少見於再生障礙性貧血,而增多見於缺鐵性貧血、巨幼紅細胞性貧血和溶血性貧血,且尤以溶血性貧血時增加最為顯著(大於10%)。
五. 貧血的形態學分類
下面這張表格是按照紅細胞大小及其血紅蛋白含量對不同類型貧血進行的分類。
貧血雖然是一種疾病,但往往是繼發於其他原因出現的病症,所以只有治療引起貧血的上游疾病才能從根本上糾正貧血。
以最常見的缺鐵性貧血為例,紅肉和血製品攝入不足時確實會導致貧血,而補充鐵劑是可以治療這類貧血的。
然而,很多人會忽略導致鐵吸收不良的病因,例如胃腸道疾病。
胃酸不足是很常見的,這類人單純補鐵的效果很差(甚至完全沒用),得加上鹽酸甜菜鹼或維生素C才能促進鐵的吸收。我建議使用對胃腸道刺激小、吸收率高的甘氨酸螯合鐵,而不是廉價、胃腸道不良反應大的硫酸亞鐵。
另外,消化道潰瘍會導致隱性出血,補鐵反而會增加胃部不適,此時應該先用短肽、肌肽鋅、褪黑素和類胡蘿蔔素等營養素來修復黏膜。奧美拉唑等抑制胃酸分泌的藥物雖然有助於潰瘍的修復,但會進一步減少鐵的吸收。
還需要注意的是,補鐵對地中海貧血和鐵粒幼細胞貧血可能是有害的,但後者恰恰與缺鐵性貧血都表現為小細胞低色素性貧血,容易相互混淆,要留心別給鐵超載的貧血患者補鐵。
妊娠期的鐵需求量增加毋容置疑,但該補充多少劑量的鐵是因人而異的。
國內有針對孕婦設計的所謂綜合維生素礦物質產品,每片含有高達60mg鐵,但其實沒有必要、更不應該使用到這個劑量,因為有研究發現,孕前補充鐵與57%的妊娠糖尿病風險增加有關,這對本身並不缺鐵的人來說反而有害。
我的建議是使用低劑量鐵配合更多的活性維生素B6(5-磷酸吡哆醛),理由是維生素B6不僅能治療對鐵劑無反應型的妊娠期貧血[1],還能改善孕吐反應和妊娠糖尿病。
真正優質的孕期綜合維生素礦物質產品,只含有適量的、高吸收率的有機鐵,並且不會含有太多的鈣(因為會與鐵競爭吸收),同時添加足量的活性葉酸、維生素B12和維生素B6。
有營養師說用紅棗補血只是關於「紅」的聯想,畢竟紅棗的鐵含量低,補血效果遠不及豬肝或其他動物性食品。
如果說紅棗補鐵效果差自然沒什麼不對,但要說紅棗沒有補血作用,那就不科學了。
畢竟,有什麼證據支持這個說法呢?我查到的反而是食用棗果或其提取物可以改善貧血。
一項面向31名小學生的實驗性研究發現,每天食用棗果為期2個月,增加了受試者的血紅蛋白水平和紅細胞壓積[2]。
有研究還顯示,紅棗提取液不僅含有大量環磷酸腺苷,而且能誘導促紅細胞生成素的合成[3],這兩個信使都可以刺激骨髓幹細胞造血,所以在妊娠期貧血、腫瘤化療性貧血等人群中,紅棗提取液都顯示出不錯的療效。
北京市朝陽區婦幼保健院婦產科的Zhang等人曾於2017年招募過120名貧血孕婦開展過一項臨床試驗,該研究指出紅棗提取液可以顯著改善妊娠期貧血[4]。
另一項研究發現,紅棗提取液搭配低劑量鐵比單獨使用高劑量鐵對改善妊娠期貧血的療效更顯著[5]。
在癌症病人的研究中,紅棗提取液可以在4周內提升白血病化療患者的血紅蛋白水平[6]。
所以紅棗不是不能補血,只是補鐵效果不好罷了,而且跟其他食物一樣,營養素含量會因為品種、種植地突然環境等不同而不同,補血效果也千差萬別。
再補充說明一下,對於缺鐵性貧血的人,光靠吃紅棗肯定是不行的,必須要搭配適量的鐵劑,補血效果才能立竿見影。
在許多營養專家眼裡,阿膠跟紅棗都沒有補血的作用,因為他們只關注鐵。
但如果我們把目光聚焦到其他類型的貧血呢?
一項針對72名地中海貧血孕婦的研究表明,連續4周每天口服15g阿膠,在不改變鐵儲備的情況下提高了血紅蛋白的水平[7]。
有面向275例順產後貧血女性的研究指出,缺鐵並不是產後貧血的唯一原因,使用阿膠可以提高血紅蛋白水平,改善紅細胞體積和分布寬度等指標[8]。
此外,阿膠對再生障礙性貧血或腫瘤化療性貧血也是有益的[9-12]。
有營養師反覆強調阿膠是驢皮,是不完全蛋白質,所以沒有保健價值。但我告訴你,阿膠改善貧血的作用正好就來自於驢皮,這種蛋白質被分解後形成的短肽片段能夠激活造血幹細胞,促進血細胞的生成。
鐵只是造血的材料而已,還得有人指揮造血幹細胞工作才行,人體自行產生的促紅細胞生成素、睾酮就是指揮官,紅棗和阿膠中的活性成分也是。包括龜甲膠和鹿角膠,它們的「養血」作用可能也是類似的道理。
來個總結吧貧血原因不同,治療原則就不同。
再生障礙性貧血的治療以支持、對症、針對發病機制的治療為主,食療方面能提供到的幫助主要是紅棗及其提取液或被個別營養師所不屑的「劣質蛋白」,如阿膠、龜甲膠和鹿角膠,某些中藥里的活性成分也能激活造血幹細胞。
腎功能衰竭引起的貧血在常規治療基礎上也可以採用上述的食療辦法,如果明確有鐵儲備下降的也可以使用鐵劑。
溶血性貧血需要治療原發病因,同時增加維生素C、維生素E等抗氧化劑來保護紅細胞、延長其壽命。
造血材料不足導致的貧血自然是補充相應的營養素啦,缺鐵性貧血補充鐵,巨幼紅細胞性貧血補充維生素B12和葉酸,鐵粒幼細胞貧血補充維生素B6。這類貧血額外吃點紅棗、阿膠還能錦上添花呢!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