薪火相傳 砥礪前行 | 協和護理百年回眸
作者:北京協和醫院
協和是中國現代護理事業和護理領軍人才培養的搖籃。一百年間,一代又一代的協和護理人攻堅克難、務實創新,為祖國的護理事業發展作出了突出貢獻,留下了寶貴的精神財富。
北京協和醫院前三任護理部主任兼協和護校校長沃安娜(Anna D. Wolf)、盈路德(Ruth Ingram)和胡智敏(Gertrude E. Hodgman)都來自於美國,她們把當時世界上先進的護理管理理念、制度方法和人才培養模式帶到了中國。從協和走出了許多傑出的代表,包括六位南丁格爾獎章獲得者王琇瑛、陳路得、林菊英、黎秀芳、劉淑媛和吳欣娟,以及四位中華護理學會理事長聶毓禪、陳坤惕、黃人健和吳欣娟。
在第110個國際護士節即將來臨之際,在北京協和醫院迎來建院百年華誕之時,協和護理人回首往昔,梳理百年來走過的足跡,以史明志,知往鑒來。
開創高等護理教育先河
1911年,沃安娜在美國的戈切爾學院獲得學士學位,1915年取得約翰·霍普金斯醫院護理培訓證書,1916年又拿到哥倫比亞大學師範學院的碩士學位。1919年,當31歲的協和醫學院校長麥克林面試29歲的沃安娜時,兩人達成了重要共識:要在協和開辦本科護理教育,培養高級護理骨幹,並將教育主體定為女性。這在當時的世界範圍內都實屬罕見。1920年,全美只有11個護理本科教育項目。當時中國的教會醫院主要培養男護士,護理教育尚在萌芽時期,沒有統一的教學標準和學制,學習方法多為學徒式,護理被看作低等工作,願從事者甚少。
新開辦的協和護校校訓為「勤、慎、警、護」,其本科教育以精英教學理念而聞名,採用全英文教學,實施嚴苛的淘汰制。這樣高水平的教育質量得到了美國醫學界的認可,畢業生可同時獲得協和與美國紐約州立大學的本科畢業證書。第一屆只有一名畢業生,是中國基本外科奠基人曾憲九教授的表姐曾憲章。1924年至1953年近30年間,協和護校也只培養了263名學生,他們中的絕大部分成為中國護理學界的翹楚。
建院伊始,協和共開設8個病房、1個門診和1個手術室。全院共有68名護士,其中外籍護士35名、中國護士33名,來自世界各地近50所醫院。護士們的教育背景、工作經歷各不相同,制定科學、統一的規章制度和操作流程至關重要。協和採用院校合一的管理模式,護理部接受醫院和醫學院的雙重領導,秉承護理部、大科和病房的三級管理體制。護理部還設立一位專職的夜班督導,負責夜間工作調配、巡視檢查、處理突發情況,還負責學生在夜班實習時的督導,保證學生操作的規範性。此外,護理團隊還設立了護理教務委員會、工作委員會和圖書委員會,為護理專業的持續發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礎。
1925年,協和開創了我國公共衛生護理的先河,率先在國內培養公共衛生護士。護士們到家庭、學校和工廠進行公共衛生護理服務,指導民眾保持個人衛生、預防傳染病、照顧嬰幼兒等。協和的資料庫里還保留著王琇瑛通過廣播為公眾進行健康教育的畫面。
炮火紛飛中的艱難傳承
聶毓禪是協和護校的優秀畢業生,也是北京協和醫院第一位中國籍的護理部主任兼護校校長,國家一級教授。太平洋戰爭爆發後,日軍佔領了醫院,醫院關閉,護校停辦。聶毓禪暗地裡把學生分散到其他地方上課、實習,並帶領學生完成中華護士會的畢業會考,為合格的學生髮放證書,以便另謀工作。在極度困難的情況下,聶毓禪竭盡所能對每一個學生負責到底。
1943年春,為了保護當時亞洲最高水平、世界領先水準的護理教育,聶毓禪準備到內地復校。在那動蕩不安的歲月里,她和老師們從淪陷區出發,突破日軍的重重封鎖,騎騾子、乘馬車、卡車或所有能找到的交通工具前進,但大部分時間都是徒步。聶毓禪一行以驚人的魄力和毅力完成了長達兩個月的艱險旅途,將協和護校遷至成都,保存了協和護理的火種。
隨著難民、軍人、傷員、病人紛紛湧入成都,對護理服務的需求變得非常急迫,協和工作人員和學生都夜以繼日地工作。但即使在如此艱苦的環境下,聶毓禪仍堅持護理教育要維持國際領先的協和水準。這培養了協和護理人吃苦耐勞的精神,展現了他們的家國情懷。抗日戰爭勝利後,聶毓禪率領全校60多名師生安全回到北京。1948年北京協和醫院復院,聶毓禪繼續擔任護理部主任兼護校校長,協和護理翻開了新的一頁。
新中國成立後的傳承與發展
1964年中華護理學會召開學術年會,周恩來總理和中華護理學會名譽理事長鄧穎超親自參會,體現了黨和國家對護理工作的高度重視。北京協和醫院護理部主任陳坤惕於這一年當選為中華護理學會理事長。陳坤惕也曾擔任延安中央醫院護理部主任,她把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和艱苦奮鬥的延安精神也帶到了協和護理團隊的日常工作中。
改革開放後,在院領導的帶領下,協和進一步完善了護理管理制度,穩定了護理隊伍,各項工作規範有序、蓬勃發展。1978年,陳淑堅副主任作為世界衛生組織西太區唯一的中國護理諮詢專家出席國際會議,為中國護士發聲。
80年代後期以來,時任北京協和醫院副院長的黃人健帶領護理團隊進一步加大人才培養力度,積極推進聯合國開發計劃署項目(UNDP項目)在協和落地,並促成了與芬蘭長達二十多年的交流合作、與多個國家和地區的學術交流。在與不同國家思想火花的碰撞與交融中,協和護理乃至中國護理不斷汲取能量、探索創新,整體水平躍升新高度。
1996年8月,原衛生部成立了由98家醫院組成的「全國整體護理協作網」,黃人健任協作網組長。配合衛生部護理中心的培訓和擴大試點工作,北京協和醫院整體護理模式病房接待了3000餘人次參觀學習,整體護理模式從協和向全國輻射推廣。
改革創新中勇攀一流
21世紀以來,在時任護理部主任吳欣娟的帶領下,協和護理人持續拓展專科護理深度和廣度,努力為患者提供更安全、專業、精準和溫暖的護理服務。
協和護理在全國率先啟動了優質護理服務,實施護士崗位管理,建立護士層級進階制度,拓寬護士職業發展路徑,總結並完善了現代醫院護理管理制度,保障了患者安全,提升了服務品質。
在學科建設方面,協和護理也是業內典範。90年代初,吳欣娟出國考察,她敏銳地意識到專科護理將成為全球護理髮展的未來趨勢。此後她致力於專科護理的建設與發展,在1999年至2020年間協和共培養了460名專科護士,覆蓋了37個專科領域。2010年,協和護理以第一名的成績成為原衛生部首批國家臨床重點專科。近年來,協和護理獲得科研立項百餘項,論文數量和質量逐年提升,多項成果榮獲中華護理學會和北京護理學會科技獎一、二等獎。
2017年,吳欣娟當選中華護理學會理事長。她率先在全國開展護士分層級培訓與晉級管理;組織編寫了數十部專業書籍,為我國護理質量的同質化發展提供了寶貴經驗;牽頭搭建「一帶一路」護理合作網路,與20多個國家護理學會簽署了合作備忘錄,為深化護理領域的國際交流與合作邁出了堅實的步伐。
為了表彰吳欣娟所具有的非凡勇氣和獻身精神,以及她在管理創新和推動護理事業發展中所作出的傑出貢獻,2011年國際紅十字委員會授予她第43屆南丁格爾獎章,2016年她又獲得了泰國西娜卡琳達王太后護理獎。
協和護理人一直懷揣著濃濃的家國情懷,在每一次突發重大疫情防治、重大事件醫療救援、重大任務衛生保障等國家最需要的時候,他們從不缺席。早在抗美援朝時期,時任護理部副主任苗文娟就曾跟隨醫療救治隊奔赴朝鮮,榮立三等功。2003年抗擊SARS疫情、2020年抗擊新冠疫情期間,吳欣娟均帶隊奔赴抗疫最前線,出色完成國家交給的重症患者救治任務。在援藏、援疆、援蒙等工作中,他們勇挑重任,把協和護理的優良傳統、成熟經驗與先進理念傳播到祖國各地。
風雨兼程,砥礪奮進,協和護理一直是推動中國護理事業蓬勃發展的中堅力量。歷經百年,潔白的燕帽下,始終傳承的是愛祖國、愛人民的紅色基因。站在「兩個一百年」的歷史交匯點,協和護理人一定會以更加昂揚的姿態,為新時代衛生健康事業高質量發展作出新的更大貢獻!
本文轉載自其他網站,不代表健康界觀點和立場。如有內容和圖片的著作權異議,請及時聯繫我們(郵箱:[email protected])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