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家呼籲高血壓治療全程管理兼顧保護心、腦、腎
中新網上海5月17日電 (記者 陳靜)高血壓就只是血壓升高,有點頭暈頭痛嗎?中國高血壓患者人數眾多,但對高血壓對身體的深層損害以及高血壓所導致的心、腦、腎病變,不少患者卻知之甚少。
多位專家17日接受採訪時不約而同地呼籲,高血壓的治療應由單純降壓轉變為全程管理,兼顧心腦腎及血管的器官保護,降低心腦血管事件的發生風險。
在「世界高血壓日」到來之際,記者了解到,當前高血壓管理面臨諸多挑戰:達標率低、合併症比例高,加劇了對心、腦、腎等器官的損害;心、腦、腎等器官的損害已經顯著增加心血管死亡的風險;高血壓併發症如卒中、冠心病、心衰等,發病率居高不下。
今年世界高血壓日的主題為「精準測量、有效控制、健康長壽」。北京大學人民醫院心血管內科主任醫師孫寧玲教授接受採訪時表示,高血壓不僅會帶來頭痛、頭暈、耳鳴等癥狀,更嚴重的是對心、腦、腎以及全身血管的損害,進而增加發生心腦血管疾病的風險。據悉,中國高血壓患者合併心腦腎疾病的比例高達半數,三分之一的心血管死亡可歸因於高血壓。
高血壓是怎樣危害心臟的?西安交通大學第一附屬醫院心血管醫院副院長牟建軍教授對記者說:「高血壓長期無法得到有效控制會導致全身血管長時間處於高壓狀態,一步步進展為左心室肥厚、心室重構乃至心力衰竭。」他形象地解釋,長期高血壓會引起血管壁中沉澱像小米粥一樣的物質,並形成斑塊。而在激烈運動、情緒波動等誘因的刺激下,易損斑塊會出現破裂。牟建軍解釋,斑塊破裂激發血管的自我修復功能,這時會有大量的血小板和凝血酶向斑塊破裂的地方聚集,如同出了交通事故,交警和消防隊都趕過來處理事故,過多的聚集就會形成血栓,血管被堵上,血液也就流不過去了,也就形成了動脈粥樣硬化。
據悉,長期動脈粥樣硬化是慢性心臟病、心肌梗死、冠心病等高危因素,而這些疾病都會引起心室重構。牟建軍表示,此後,所有心血管相關疾病的終末期,都會引發心力衰竭,如果控制不佳,患者的生活質量會非常差,甚至面臨生命威脅。
高血壓對腎臟的危害也不容小覷。東南大學醫學院院長劉必成教授指出,如果常年高血壓沒有得到有效控制,尿液中就會出現蛋白成分,被稱為「蛋白尿」。如果高血壓患者發現蛋白尿就說明腎臟已經受到損害。劉必成形象地將腎小球比為人體健康的篩子。如果常年高血壓沒有得到有效控制,就會把篩子弄壞。長期蛋白尿會造成腎臟纖維化,腎纖維化的加劇,會使得腎功能越來越差,最終進展為終末期腎病。
劉必成教授解釋,終末期腎病需要進行腎臟替代治療,包括血液透析、腹膜透析和腎臟移植。
除了對心臟和腎臟的損害,高血壓還會引發腦卒中(腦中風)。首都醫科大學宣武醫院神經內科主任宋海慶教授介紹:「高血壓是腦卒中第一危險因素,腦卒中發病率、死亡率的上升與血壓升高有密切的關係。長期高血壓會發生動脈粥樣硬化,當供血通道被動脈粥樣硬化斑塊堵上時就會造成腦梗死。」
面對高血壓帶來的「連環坑」,怎樣管理血壓才科學?孫寧玲教授表示,依據目前的臨床證據,強效降壓、持續控壓、保護器官的沙血管緊張素受體腦啡肽酶抑製劑(ARNI)將有望成為高血壓治療的創新藥物類型。
除了藥物治療,在日常生活中,高血壓患者還應該注意養成健康飲食和良好生活習慣,還要保持情緒平衡。孫寧玲教授提醒:「一旦發現經常頭痛、頭暈、眼花、耳鳴、胸悶、失眠、睡覺打鼾、泡沫尿等癥狀,要有意識想到是否為高血壓的可能,應儘快前往正規醫院儘早確診和治療,以防踏入高血壓的『連環坑』。」
她指出,無論是高血壓的高危人群還是高血壓患者,對高血壓的治療策略要更注重預防,變被動為主動,不能只盯著降壓,還要為長遠預防心腦血管事件考慮。
為了將健康科普服務配送全上海,增強民眾的健康獲得感、安全感、幸福感。記者17日獲悉,上海市衛健委和上海市健康促進委員會辦公室共同主辦的「我為群眾辦實事」主題活動——上海市全民健康素養提升科普服務配送項目正式啟動。年內,全市組織十大領域健康科普講座2150場次,配送至本市16個區的107個街道、106個鎮、2個鄉。
首批科普講座聚焦十大主題領域,包括傳染病防治、常見慢性病防治、骨骼健康、老年心理健康、職業人群心理健康等。同時,主辦方將組織邀請上海乃至全國權威專家領銜團隊,進行科普講座課程設計及講師隊伍培訓。(完)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