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0歲富豪因肺癌去世!煙酒不沾,為何會得肺癌?
作者:好醫友
貝殼發布公告稱:公司創始人兼董事長左暉因疾病意外惡化於2021年5月20日去世。據悉,50歲的左暉已患癌多年,疑似為肺癌。2021年4月,福布斯全球富豪榜發布,左暉以155億美元財富位列榜單第128名。
就在不久前,前TVB藝人陳積榮因晚期肺癌病情惡化逝世,終年38歲。4月他接受媒體訪問時透露,「靶向葯對我已經沒用,當時我的肺部有一半已經變白,所以要立即做化療,但成功機會只有4成。除肺以外,癌細胞擴散極速,包括手臂、肚子、肩膀位置都有腫瘤。」
據國家癌症中心統計數據顯示,我國肺癌發病率和死亡率均居惡性腫瘤首位,每年我國肺癌發病人數和死亡人數分別為78.7萬例和63萬例,其中約70%為男性。
▌生前煙酒不沾,為何會患肺癌?
眾所周知,肺癌與吸煙息息相關。令許多人沒想到的是,據知情人士介紹,左暉和陳積榮都不抽煙、不喝酒,很自律,卻也難逃肺癌魔爪。此外,近年來,全球多國都呈現出一種新趨勢:不吸煙女性肺癌發生率正在上升。
許多不吸煙的人對肺癌缺乏警覺,容易誤診、漏診,往往等到癌症已擴散轉移,才被診斷出來。
一項來自中國台灣的大規模肺癌篩查臨床研究納入了1.2萬名志願者,這些志願者需滿足以下條件:55-75歲;胸部X光檢查未發現肺癌;具備除吸煙外的高危特徵(肺癌家族史、環境煙霧暴露);慢性肺病史(如肺結核或慢阻肺);長期暴露在烹飪油煙中。
結果顯示:在這些志願者中,肺癌發生率為2.6%,遠高於美國國家肺癌篩查試驗的肺癌檢出率1.1%。這說明,有多個肺癌高危因素會導致不吸煙人群罹患肺癌。
好醫友醫療網腫瘤精準醫療專家Michael Castro博士(曾多次獲評「美國頂尖醫生」)指出,肺癌成因複雜,很多發病機制尚不清楚。除吸煙外,環境因素(職業性致癌物暴露、氡暴露等)以及遺傳、激素等內源性因素都可能均是潛在誘因。
▌為什麼肺癌會盯上年輕人?
如今,我國人均壽命正逐年升高,老齡化問題日益突顯,另一方面,癌症卻呈年輕化趨勢。兩位38歲、50歲的名人因癌去世,無疑體現了這一點。
我們暫時無法從公開資料中了解到左暉的病情,但陳積榮曾透露,他直到發現胸痛咯血,才檢查出肺癌,此時已是晚期。
究其原因,年輕人壓力大、熬夜、不健康飲食、缺乏運動等不良生活習慣,以及環境污染、健康意識不足等,都可能影響年輕人的健康,甚至誘發癌症。
▌肺癌怎麼預防?
Castro博士介紹,目前肺癌的主要篩查手段包括:X光(解析度低,檢出率低,不推薦),低劑量螺旋CT,腫瘤標誌物(如CEA、Cyfra211、NSE、SCC、proGRP等,只能作為參考指標),PET-CT(價格昂貴,一般用於高度懷疑肺癌患者臨床診斷及判斷是否轉移)。
其中,胸部低劑量螺旋CT是目前肺癌篩查最經濟有效的方法。不僅輻射較低,而且能清楚地查出肺部小結節。據統計,胸部CT的普及讓我國早期肺癌的檢出率明顯上升。
美國預防服務工作組(USPSTF)《2021年肺癌低劑量螺旋CT篩查指南》建議:50-80歲、≥20年吸煙史、吸煙者或15年內戒煙者應每年進行低劑量螺旋CT篩查。如果戒煙超過15年,或者查出重大疾病或需要進行根治性肺手術的健康問題,應停止篩查。
目前,絕大多數指南和醫生都推薦45歲以上吸煙人群進行肺癌篩查,但對於較年輕的非吸煙人群則未重點關注。左暉和陳積榮的案例告訴我們,在進行肺癌篩查時,應主動對較年輕的非吸煙高危人群進行更積極的篩查。不過,對於這類人群,篩查前應充分評估利弊,畢竟篩查也存在一定風險。
Castro博士提醒,預防肺癌首先還是要戒煙(包括遠離二手煙);此外,減少煎炸炒的烹飪方式,改用蒸煮等方式,並記得開油煙機、保持通風;同時,養成健康的生活方式。
有些煙民認為,既然不吸煙的人也會得肺癌,那還戒煙幹嘛?其實,吸煙和不吸煙肺癌患者的基因突變情況截然不同。吸煙者肺癌中基因突變的數目是不吸煙者的10倍以上,對化療和靶向療法更容易耐葯。而且,不吸煙者通常攜帶EGFR和ALK突變,在不吸煙的亞裔女性肺癌患者中比例甚至近50%。而EGFR和ALK屬於「黃金突變」,已有眾多靶向藥物上市,治療選擇更多。
因此,不吸煙的肺癌患者,生存率和生活質量很可能都會超過吸煙患者。
▌肺癌怎麼治?
Castro博士表示,早期肺癌通過手術治療,五年生存率高達90%以上。而到了四期,治療情況將天差地別,很難實現治癒。
對於中晚期肺癌患者,Castro博士表示,近年來肺癌靶向治療和免疫治療可謂突飛猛進,建議患者儘可能接受全面、深入的分子基因檢測,找到最適合的精準治療方案。所以,即便是晚期肺癌,也不應輕言放棄。
最後,好醫友提醒,無論吸煙與否,有這些癥狀就要儘快看醫生:
·持續咳嗽;
·肺炎(久治不愈);
·胸痛(隨深呼吸、咳嗽或大笑而加劇);
·嗓音改變(如聲音沙啞);
·咳血;
·氣短、呼吸急促或喘息;
·虛弱、疲勞或不明原因的體重下降。
本文轉載自其他網站,不代表健康界觀點和立場。如有內容和圖片的著作權異議,請及時聯繫我們(郵箱:[email protected])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