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滴自曝已罹憂鬱症1年!日醫師:自問2題警覺憂鬱危機
憂鬱症放著不管好嚴重,這個時機點快去看醫生
憂鬱症患者並不是玻璃心而是內心真的生病了。日本精神科醫師樺澤紫苑表示,當壓力累積過多,就有可能會使民眾陷入憂鬱症等心理疾病之中。 或許不少民眾總認為憂鬱症是「別人的事」,但事實上憂鬱症一點都不罕見,根據台灣憂鬱症防治協會的衛教資料,光105~107年,台灣就有40萬人因憂鬱症就醫。然而,這些就醫人數卻只佔了憂鬱症患者的1/5。 許多民眾都仍處在一種「曖昧狀態」,為到底要不要去醫院就醫而猶豫。台灣憂鬱症防治協會指出,這些不自覺抗拒、或排斥就醫,或是有就醫但提早中斷療程的民眾,有可能導致憂鬱症症狀惡化或治療不完全,甚至增加自殺的風險。 雖然許多民眾抗拒就醫,然而事實上,憂鬱症是及早至醫院治療就可以在非常短的時間內改善症狀的疾病。樺澤紫苑指出,若放著數個月不管,治療就也會花上數個月的時間。若放著半年~1年才終於至醫院接受診斷,則會因為「症狀固定」,即使用藥也效果不佳,變成非常難以治療的狀態。 從行屍走肉的狀態慢慢復原,阿滴認為哪些方式可以幫助自己變好?下一頁看看更多阿滴的親身經歷分享阿滴治療、改善心得大公開
回顧自己的病情,阿滴敘述,從去年約5月忙完紐約時報廣告刊登時就已有憂鬱傾向,但是一直到9月底才第一次去看身心科,並接受心理諮商。而在這段掙扎於病情的過程中,阿滴認為,除了要相信醫師的話、按時吃藥,並給予自己復原的時間與耐心之外,「改變對自己說話的方式」、「活在當下」及「找到新的目標與成就感」也非常重要。 阿滴分享,自己有從每天早上意識模糊時對自己說正面的話開始,從批評、攻擊自己的話語轉變為鼓勵自己,約一周後就覺得自己早起時沒這麼痛苦了。此外,在狀況糟糕的時候,也可以用靜坐冥想、瑜珈的方式拉回自己,將自己限制在「今天」,而非悔恨過去與懼怕未來。 最後,可以用新目標找到新的成就感與自我價值來源(如煮飯或健身),這些對憂鬱症病情都很有幫助。反問自身2問題簡易自我診斷
樺澤紫苑指出,以他的經驗來看,有一半以上的民眾不等到症狀變成重症便不會前往醫院治療。建議民眾當認為自己心理不適,只要有猶豫時,就應前往醫院看診。 然而,許多民眾都過度忍耐自身病情,在是否就醫的問題上躊躇不前。此時,雖然憂鬱症是一個自己很難客觀審視自己的疾病,但透過反問自己兩個簡單問題,可以簡易的「自我診斷」,做出是否前往醫院的判斷。- 過去1個月內,是否常常感到沮喪、有憂鬱的情緒。
- 過去1個月內,是否常常無法湧起對事物的興趣,或者難以衷心地感到開心快樂。
除了上述問題之外,樺澤紫苑進一步指出,還可以透過4個項目檢查、確認自己的狀態,若4個項目中有兩個以上屬實,或者僅第3項目或第4項目屬實,則建議前往醫院接受診斷。
- 和一個月前相比症狀持續惡化:若和一個月前相比症狀持續惡化,今後持續惡化的可能性非常高。
- 睡眠持續惡化:睡眠可以表是一個人的精神狀態,若睡眠障礙持續1個月以上,並且看不到改善,是不好的徵兆。
- 人生當中「現在」是狀況最差的時候:憂鬱症能讓人感受到至今為止的人生經驗中感受不到的「難受」。若患者有「這樣的狀況從未體驗過」、至今為止現在的狀況「最糟」的情況,則心理疾病的可能性很高。
- 無法工作,向公司請假:社會人士要去公司,學生要去學校是非常重要的基準。若身心狀況嚴重到需要休假的狀態,則應前往醫院就診。
- 自殺諮詢專線:1925(24小時)
- 生命線:1995
- 張老師專線:19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