蘋果健康咬一口
  • 健保診所查詢 科別
      • 牙科
      • 中醫科
      • 不分科
      • 家醫科
      • 內科
      • 兒科
      • 耳鼻喉科
      • 婦產科
      • 眼科
      • 外科
      • 復健科
      • 骨科
      • 皮膚科
      • 精神科
      • 神經科
      • 泌尿科
      • 麻醉科
      • 急診醫學科
      • 神經外科
      • 整形外科
      • 放射診斷科
      • 放射線科
      • 病理科
      • 核子醫學科
      • 職業醫學科
      • 口腔顎面外科
      • 解剖病理科
      • 放射腫瘤科
      • 齒顎矯正科
      • 臨床病理科
      • 口腔病理科
      • 洗腎科
      • 口腔診斷科
  • 每日健康報報 日期
    • 2023-03-26 健康報報
    • 2023-03-25 健康報報
    • 2023-03-24 健康報報
    • 2023-03-23 健康報報
    • 2023-03-22 健康報報
    • 2023-03-21 健康報報
    • 2023-03-20 健康報報

死亡人數越多代表防疫越差?戳破名嘴謬論,陳建仁親自算給你看

  •   新聞
  • 投稿作者
  • 巧絲

文章 參考資訊



疫情期間人心惶惶,對於媒體或網路上毫無專業背景的討論和謠言,必須更加謹慎判別,以免下錯結論,引發恐慌。研究領域涵括流行病學、人類遺傳、預防醫學與公共衛生的中央研究院院士陳建仁,在《因果螺旋》一書中實際分析了一位名嘴在政論節目上觀點,如何誘導民眾陷入錯誤的判斷,並示範正確的理解途徑。以下為原書摘文: 一般人常犯的因果謬誤

自從COVID-19全球肆虐後,媒體最常報導的就是各國每日確診死亡人數,政論節目也不斷評論各國的防疫政策。2022年2月中旬,一位名嘴在節目裡說:「美國是全世界COVID-19確診死亡數最多的國家,共有93萬多人,遠高過英國的16萬、法國的14萬和德國的12萬,高達6~8倍,防疫真的做得太差了!美國政府和人民防疫的努力比起歐洲差很大!」其他名嘴也紛紛點頭同意。

內人鳳蘋剛好聽到這一段,她告訴我:「這個說法,已經掉進『見樹不見林』的謬誤之中。」 確實是如此,我從牛津大學的Our World in Data網站,查看了這4個國家的人口總數,結果是美國3億3000萬、英國6800萬、法國6700萬、德國8400萬。我進一步把死亡數除以人口數,來計算每百萬人口的COVID-19確診死亡率,結果發現美國2800、英國2351、法國2020、德國1442,相差都在兩倍之內。只看到死亡數而沒看到人口數,正是一般人常犯的因果謬誤。

見樹不見林的思考方式,相當於只看到分子,而沒有看到分母,當然容易下錯結論。由於不同國家、地區或團體的人口數可能差異很大,如果只比較健康事件,像是病例數或死亡數的多寡,而忽略了人口數,對於事件的判斷,就無法精準正確。

數人頭還是算比率?

在你我日常接受到的資訊中,類似「見樹不見林」的謬誤真的不少!

有一天,我看到某名報頭版標題寫著「智慧型犯罪與年俱增」,相當引人注目。

仔細一讀,內容提到過去10年來,在犯罪的人當中,研究所和大學畢業生所占的百分比,分別從4%和18%,增加到7%和27%,換句話說,研究所畢業的犯罪者占比增為1.8倍,大學畢業的犯罪者占比增為1.5倍。「很顯然智慧型犯罪正在逐年增加,加強大學院校學生的品德和公民教育刻不容緩。」

這則新聞的論斷,明顯地掉入見樹不見林的謬誤中。其實在這10年間,全人口的大學與研究所畢業生所占的百分比也是逐年增加。如果計算不同教育程度族群的犯罪率,這10年來並沒有顯著的上升。

因此,在觀察社會或健康事件發生狀況時,必須同時考量事件數和人口數,先計算事件發生率,才能進一步比較分析和下結論。

1983年我在擔任台大公衛系副教授時,接受衛生署委託進行「台灣高血壓防治實驗計畫」。我們從6個鄉鎮區的戶政事務所,隨機抽樣選出具有代表性的研究個案。徵得他們同意後,就進行個人基本資料、生活飲食習慣、疾病治療史的問卷調查,並且以水銀血壓計測量休息後血壓3次,計算收縮壓和舒張壓的平均值,再按照世界衛生組織的標準判定是否患有高血壓。

有一次,台大內科曾文賓教授和我一起討論不同年齡層的高血壓盛行率時,我的研究生報告分析結果說:「在高血壓的病人當中,以50~59歲所占百分比最高,其次是40~49歲、60~69歲,再來是30~39歲和70~79歲,⋯⋯」曾教授馬上說:「不,怎麼會是50~59和40~49歲最高呢?而且30~39歲和70~79歲一樣更奇怪!你該看各年齡的盛行率,而不是病例數所占的百分比!」研究生回答說:「高血壓盛行率確實是隨年齡越大而越高!」

台灣6鄉鎮區年齡別高血壓盛行率的合理算法,應納入參加研究人數。

如果只看高血壓病例數的年齡分布,這位研究生認為大多數高血壓病人集中在50~59歲,但是他忽略了各年齡層的研究人數有很大差異。當年台灣的人口結構是金字塔型,年齡越高人口越少,我們的抽樣研究樣本也是如此。所以應該把病例數除以參加研究人數,比較各年齡層的盛行率,才是正確的做法。換句話說,我們不只要數病例數,還要考量參加研究人數,來計算高血壓的盛行率。

就像前面提到的4個國家的COVID-19死亡狀況,如果只從死亡數來看,就斷定「美國死亡數很多,好恐怖」,而沒有考慮到美國總人口數也很多,就會下錯結論,必須算出死亡率,才是適合比較的數據。

(本文摘自/因果螺旋:跨越時空的探索與思辨/圓神)



死亡率公共衛生武漢肺炎新冠肺炎COVID-19死亡數圓神

該等次世代疫苗嗎?學者拋擔憂「保護力恐隨時間消失」再等來不及 新冠肺炎
6 個月前

該等次世代疫苗嗎?學者拋擔憂「保護力恐隨時間消失」再等來不及

接種新冠疫苗變「卜派」!3方法可緩解 能否打第2劑醫解答 新冠肺炎
2 年前

接種新冠疫苗變「卜派」!3方法可緩解 能否打第2劑醫解答

女星罹癌又負債、幕前消失8年!1招檢查揪病變大降70%死亡率 死亡率
6 個月前

女星罹癌又負債、幕前消失8年!1招檢查揪病變大降70%死亡率

住院、陪探病新制9月上路!4大QA一次看:這類人住院免篩檢 新冠肺炎
7 個月前

住院、陪探病新制9月上路!4大QA一次看:這類人住院免篩檢

僵直性脊椎炎患者當心骨質疏鬆!髖關節骨折死亡率達20% 死亡率
2 年前

僵直性脊椎炎患者當心骨質疏鬆!髖關節骨折死亡率達20%

年菜食材怎麼買才健康?營養師教「1口訣」吃出免疫力 NEW COVID-19
1 年前

年菜食材怎麼買才健康?營養師教「1口訣」吃出免疫力NEW

公費清冠一號新制上路!王必勝:「重症風險+放寬3條件」適用 新冠肺炎
6 個月前

公費清冠一號新制上路!王必勝:「重症風險+放寬3條件」適用

鼻涕倒流、夜咳膿痰「拖逾●個月」醫:恐成慢性鼻竇炎 NEW COVID-19
1 年前

鼻涕倒流、夜咳膿痰「拖逾●個月」醫:恐成慢性鼻竇炎NEW

疫情升溫,中秋還能烤肉嗎?李秉穎建議:避免「1動作」就免擔心 新冠肺炎
7 個月前

疫情升溫,中秋還能烤肉嗎?李秉穎建議:避免「1動作」就免擔心

俠醫號召「我挺護理師」超暖心!致醫院6大無名英雄:有你們真好 武漢肺炎
3 年前

俠醫號召「我挺護理師」超暖心!致醫院6大無名英雄:有你們真好

新增18確診,均為境外移入,多為旅遊或就學!累計153名病例 武漢肺炎
3 年前

新增18確診,均為境外移入,多為旅遊或就學!累計153名病例

美心臟衰竭死亡率7年猛增20% 研究指2大原因 死亡率
3 年前

美心臟衰竭死亡率7年猛增20%研究指2大原因


健保診所查詢

健康報報

微博之夜11組明星同框!楊冪&劉詩詩&楊穎同框,肖戰同框劉亦菲,李現夾在楊紫熱巴中間
微博之夜11組明星同框!楊冪&劉詩詩&楊穎同框,肖戰同框劉亦菲,李現夾在楊紫熱巴中間
你近期的心境是什麼?超神準心理測驗,一張圖看出你目前的心理狀態&人格特質
你近期的心境是什麼?超神準心理測驗,一張圖看出你目前的心理狀態&人格特質
妙齡女打玻尿酸除淚溝 2年後變「眼下毛毛蟲」竟是不純殘留物
妙齡女打玻尿酸除淚溝 2年後變「眼下毛毛蟲」竟是不純殘留物
汗臭「噴太多香水」反而更嚴重! 醫揭2行為:害味道更濃
汗臭「噴太多香水」反而更嚴重! 醫揭2行為:害味道更濃
韓網票選最好看「古裝韓劇」TOP10!《步步》才第六,《雲畫的月光》第三,冠軍好意外
韓網票選最好看「古裝韓劇」TOP10!《步步》才第六,《雲畫的月光》第三,冠軍好意外
上腹悶脹半年!40歲罹癌王擴散了 醫示警1關鍵症狀
上腹悶脹半年!40歲罹癌王擴散了 醫示警1關鍵症狀
她狂勸「愛愛後必做1件事」!感染率大降
她狂勸「愛愛後必做1件事」!感染率大降
6種錯誤煮法 低GI值飆高、血糖控制NG!
6種錯誤煮法 低GI值飆高、血糖控制NG!
10位台灣童星現況!大小姐吳兆絃醜聞纏身,《俗女》吳以涵潛力無限,她才7歲就破紀錄
10位台灣童星現況!大小姐吳兆絃醜聞纏身,《俗女》吳以涵潛力無限,她才7歲就破紀錄
月經前喝3飲品「和經痛說Bye」 醫揭最忌諱1事:生理期會亂
月經前喝3飲品「和經痛說Bye」 醫揭最忌諱1事:生理期會亂

健康影音

蘋果健康咬一口
© 2020 蘋果健康咬一口. All Rights Reserved.
關於我們 | 隱私權政策 | 意見反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