蘋果健康咬一口
  • 健保診所查詢 科別
      • 牙科
      • 中醫科
      • 不分科
      • 家醫科
      • 內科
      • 兒科
      • 耳鼻喉科
      • 婦產科
      • 眼科
      • 外科
      • 復健科
      • 骨科
      • 皮膚科
      • 精神科
      • 神經科
      • 泌尿科
      • 麻醉科
      • 急診醫學科
      • 神經外科
      • 整形外科
      • 放射診斷科
      • 放射線科
      • 病理科
      • 核子醫學科
      • 職業醫學科
      • 口腔顎面外科
      • 解剖病理科
      • 放射腫瘤科
      • 齒顎矯正科
      • 臨床病理科
      • 口腔病理科
      • 洗腎科
      • 口腔診斷科
  • 每日健康報報 日期
    • 2023-03-30 健康報報
    • 2023-03-29 健康報報
    • 2023-03-28 健康報報
    • 2023-03-27 健康報報
    • 2023-03-26 健康報報
    • 2023-03-25 健康報報
    • 2023-03-24 健康報報

吃生肉再新鮮都可能中毒!醫曝「這種肉」風險最大:6成都有細菌

  •   新聞
  • 投稿作者
  • 書珍

文章 參考資訊



生肉料理對饕客而言充滿了魅力,並且認為只要「新鮮」,就足夠安全,但實情卻大大顛覆我們的常識。日本知名外科醫師山本健人著作《了不起的人體》以淺顯易懂的方式解析人體、疾病及醫學的關係,指出動物體內有各種微生物共生,只要細菌不慎沾上肉品,即使微量進入人體,就會引發腹瀉、出血,嚴重甚至死亡。以下為原書摘文: 對生肉的誤解

「生肉只要新鮮,吃了就不會食物中毒」——這種誤解已經根深柢固。

動物的肉沒有充分加熱,一定會有「食物中毒」的風險。食物中毒的風險和「是否新鮮」沒有關係,因為和我們的身體一樣,動物體內也有各種微生物共生。

尤其是夏秋盛行烤肉的時節,許多官方都會不斷重複生肉或是加熱不充分的肉類的危險性,比如放上豬的圖片,搭配「肉要烤熟才吃喔!」的文字。

為什麼吃生肉很危險?就像我們的腸子一樣,牛、豬、雞等家畜的腸道內也有很多細菌棲息,其中有對人類有害的細菌,在肉品工廠加工之際,會附著在肉品的表面。

尤其是半熟的絞肉要特別注意,漢堡排必須加熱到中心部都變色為止。因為「原本是肉品表面的部分,已經變成不在表面了」。

引起食物中毒頻率較高的細菌有腸出血性大腸桿菌、沙門氏菌、曲狀桿菌、李斯特菌等。

近年來,曲狀桿菌中毒事件每年達2000人,是細菌性食物中毒中最多的。尤其是生雞肉的風險最高,根據調查,雞肉大概有6成左右都有曲狀桿菌。

2016年,日本的黃金週假期販賣的生雞肉壽司,就造成東京及福岡超過600人以上大規模的集體中毒事件。

標榜「新鮮」的商品,即使真的很「新鮮」,如果最初就有細菌附著在上面,便會引發食物中毒。尤其是生肉和半熟肉品,避免食用才是預防食物中毒的方法。

腸出血性大腸桿菌更加危險,只要微量(從數個到50個左右)進入體內就會發作,產生「大腸桿菌毒素」。

在引起嚴重的腸胃炎之中,有6~7%會出現溶血性尿毒症症候群(HUS)或腦部症狀。HUS會讓全身陷入嚴重發炎,紅血球被破壞、血小板減少、急性腎臟衰竭等,是致死率高達1~5%的可怕疾病。

順道一提,「大腸桿菌」是統稱,泛指共生在人體腸道內的細菌。另一方面,人類因為飲食而引起腸胃炎的大腸桿菌是下痢原性大腸桿菌(或稱為病原性大腸桿菌)的其中一類:腸出血性大腸桿菌。看起來很複雜,不過腸出血性大腸桿菌也是統稱,裡面還分成好幾類。

因此在分類大腸桿菌的時候,會以表面O和H兩種抗原的型態來表示,這樣就可以指名特定的大腸桿菌。

例如腸出血性大腸桿菌,是因為有發現157號O抗原,所以稱為O–157。正確來說還帶有7號H抗原的H7(O157:H7)、以及沒有H抗原(O157:H–)2種。

O–157的食物中毒,每年發生人數在一百到數百人規模。

1996年,大阪府國小團膳發生集體食物中毒,超過7000名以上兒童感染,3人死亡(計入因後遺症19年後死亡者共4人)。此一案例在科學證據不足的階段,懷疑是蘿蔔嬰惹的禍,在報導加油添醋之下,一時間全國各地的蘿蔔嬰都消失無蹤,結果真正引起食物中毒的食材至今仍然不明。

2011年,北陸中心地區的3縣2市的燒肉連鎖店,發生腸出血性大腸桿菌O–111的集體中毒事件,共有181人感染,包含9歲以下的兒童在內,共有5人死亡,肇因的食材是生牛肉片。

提到生肉的食物中毒,大多覺得是腸胃炎,但實際並非如此。

豬、山豬、鹿很多都感染有E型肝炎,血液中和肝臟都有病毒。吃肉時病毒可能附著在上面,生吃就更可能有引發肝炎的危險,甚至猛爆發作,還可能變成致死的重大感染。

延伸閱讀:

預防食物中毒的方法

將食物充分加熱就可以防範食物中毒。很多病原體在75度、加熱1分鐘以上就會死亡,所以肉的中心部位都要充分加熱,這點很重要。尤其是小孩、高齡者、孕婦等重症化風險較高,要特別注意。

另外,腸出血性大腸桿菌不僅存在於生肉,生菜等其他食材也有,前面提到的案例會懷疑蘿蔔嬰就是這個道理。其他還有高麗菜、黃瓜、哈密瓜等,都曾發生過案例。原因可能是與動物接觸,或是遭到糞便汙染。所以食物買回家後要馬上冷藏保存,切生肉的菜刀和砧板一定要清洗。

懷孕中攝取生食尤其危險,因為有感染李斯特菌的風險。

李斯特菌會透過胎盤傳染給胎兒,容易造成流產、死產、新生兒感染等嚴重的併發症。應該避免的食材有生火腿、煙燻鮭魚、法式肝醬(肉或魚)、天然起司(沒有加熱殺菌)等。

人類是攝取各種動物的肉維生。但是動物也和人一樣與數量龐大的微生物共生,有些對牠們無害的細菌,卻對人有重大的危害。從這一點來思考,「把肉加熱」就是非常理所當然的做法了。

(本文摘自/了不起的人體:如此精妙,如此有趣,說不定還能救你一命/如何出版)



大腸桿菌食物中毒沙門氏菌生肉如何出版李斯特菌曲狀桿菌

沙門氏菌釀腸胃炎會傳染!烤肉把握5要訣「這食材」絕對要熟才吃 食物中毒
7 個月前

沙門氏菌釀腸胃炎會傳染!烤肉把握5要訣「這食材」絕對要熟才吃

吃海鮮怎麼挑最鮮?魚蝦貝軟足「低脂海鮮」教你這樣吃優質蛋白質 食物中毒
7 個月前

吃海鮮怎麼挑最鮮?魚蝦貝軟足「低脂海鮮」教你這樣吃優質蛋白質

別水洗生肉、水果不要切!達人9招防食物中毒 食物中毒
5 年前

別水洗生肉、水果不要切!達人9招防食物中毒

吃生肉再新鮮都可能中毒!醫曝「這種肉」風險最大:6成都有細菌 大腸桿菌
7 個月前

吃生肉再新鮮都可能中毒!醫曝「這種肉」風險最大:6成都有細菌

【獨家】美國蘿蔓生菜爆發大腸桿菌汙染,好市多:全面下架 大腸桿菌
4 年前

【獨家】美國蘿蔓生菜爆發大腸桿菌汙染,好市多:全面下架

幼童腸胃炎病懨懨 沙門氏菌作怪 沙門氏菌
3 年前

幼童腸胃炎病懨懨沙門氏菌作怪

42%人都做錯!煮雞蛋前「少做一件事」恐吞下致命細菌  沙門氏菌
2 年前

42%人都做錯!煮雞蛋前「少做一件事」恐吞下致命細菌 

吃美進口蘿蔓生菜 慎防大腸桿菌感染 大腸桿菌
4 年前

吃美進口蘿蔓生菜 慎防大腸桿菌感染

吃海鮮怎麼挑最鮮?魚蝦貝軟足「低脂海鮮」教你這樣吃優質蛋白質 食物中毒
7 個月前

吃海鮮怎麼挑最鮮?魚蝦貝軟足「低脂海鮮」教你這樣吃優質蛋白質

酪梨染李斯特菌 美公司召回 吃酪梨一定這樣洗 李斯特菌
4 年前

酪梨染李斯特菌美公司召回吃酪梨一定這樣洗

吃海鮮怎麼挑最鮮?魚蝦貝軟足「低脂海鮮」教你這樣吃優質蛋白質 食物中毒
7 個月前

吃海鮮怎麼挑最鮮?魚蝦貝軟足「低脂海鮮」教你這樣吃優質蛋白質

吃生肉再新鮮都可能中毒!醫曝「這種肉」風險最大:6成都有細菌 大腸桿菌
6 個月前

吃生肉再新鮮都可能中毒!醫曝「這種肉」風險最大:6成都有細菌


健保診所查詢

健康報報

台灣人工智慧實驗室與奇異醫療結盟 創腦轉移瘤分析AI模型加速辨識
台灣人工智慧實驗室與奇異醫療結盟 創腦轉移瘤分析AI模型加速辨識
3歲女童先天罕病洗腎 「成人腎」植入搶救破國內紀錄!父母親曝治療歷程
3歲女童先天罕病洗腎 「成人腎」植入搶救破國內紀錄!父母親曝治療歷程
心跳不規律恐造成中風 台大團隊新技術治療心房顫動
心跳不規律恐造成中風 台大團隊新技術治療心房顫動
一上班就想睡?「有這9跡象」=你缺B群了 吃5類食物有救
一上班就想睡?「有這9跡象」=你缺B群了 吃5類食物有救
成為被社會需要的人 張榮發基金會助圓夢
成為被社會需要的人 張榮發基金會助圓夢
你應該好好珍惜什麼?超神準心理測驗,一個問題測出你該珍惜的事物&隱藏個性
你應該好好珍惜什麼?超神準心理測驗,一個問題測出你該珍惜的事物&隱藏個性
蓬鬆丸子頭怎麼綁?髮型師「不同髮型長度」丸子頭教學,短髮、過渡期也能綁出減齡髮型
蓬鬆丸子頭怎麼綁?髮型師「不同髮型長度」丸子頭教學,短髮、過渡期也能綁出減齡髮型
吃一個要跑2小時!清明吃潤餅「5大避胖原則」:1食材少加
吃一個要跑2小時!清明吃潤餅「5大避胖原則」:1食材少加
「耳念珠菌」具抗藥性 美病例數翻倍成長!忽視威脅醫療體系恐受衝擊
「耳念珠菌」具抗藥性 美病例數翻倍成長!忽視威脅醫療體系恐受衝擊
《離婚律師申晟瀚》曹承佑合作9女神!搭過孫藝珍&全智賢,和裴斗娜超搭,是田美都好友
《離婚律師申晟瀚》曹承佑合作9女神!搭過孫藝珍&全智賢,和裴斗娜超搭,是田美都好友

健康影音

蘋果健康咬一口
© 2020 蘋果健康咬一口. All Rights Reserved.
關於我們 | 隱私權政策 | 意見反映